谨防“反腐杂音”诱发公众不满
【发布日期:2014-10-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薛冰冰】
国庆长假里,朋友之间闲聊时常听到“每逢佳节倍思‘清’”的调侃。诚然,中央当下的“打虎灭蝇”,攻势凌厉,成效显著。但欢欣鼓舞之时,人们却发现一股“反腐败变成反福利”的杂音也在传播。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腐败是党的肌体的毒瘤,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然而,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过程中,随着严禁“三公”消费,严禁滥发实物等反腐禁令的陆续出台,有些单位索性去除职工一切福利,以致影响有些工作的积极开展。这样,一些“杂音”便多了起来,甚至有人质疑反腐是否“矫枉过正”、“扩大化了”等。笔者认为,这些“反腐杂音”切不可小视,如果让其任意滋长,反腐视线就有可能被转移,公众的不满情绪就有可能被激化。 “反腐败变成反福利”这绝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查处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又及时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这是民心所向。而将反“四风”活动简单地等同于公务员队伍的“去福利化”,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改革系列措施的误读,有些单位借反”四风“拿掉职工正常福利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为什么近期有较多“反腐杂音”?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这里面有“歪嘴和尚故意经念歪”的因素,更有人以此举诱发人们的不满情绪等。事实正是如此。故意“经念歪”是导致“福利归零”的主要因素。一些执行者不作为、不担当,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公众的怨气,而故意诱发、借机滋事则更具不良用心。他们当中,不论是从众官员、贪官污吏,或是黑恶分子、敌对势力,这样做的用意,要么是想躲避“当官不为民做主”的骂名,要么想用反福利掩盖反腐败,要么诱发公众不满的情绪,进而达到转移反腐视线,迟滞反腐步履,破坏安定稳定。 因此,反腐倡廉是艰巨、复杂的。只有认识了领会了这个问题,才能贯彻好“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精神;只有把维护安定稳定作为己任,树立大局和责任意识,带头消除“杂音”的负面影响,多为兴利除弊提供正能量,才能确保反腐倡廉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满意。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