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要闻
探访水库边的“明星村”——洋边村:一颗枇杷树撑起的致富传奇
【发布日期:2015-01-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欧碧仙 许伯英 杨美钦】

    别墅成群、道路宽敞,房前屋后和漫山遍野的枇杷树在这里“站”成了一道风景。如今的常太镇洋边村,再不是过去的“三封”村:交通闭塞、荒山秃岭,田少,经济落后。这些标签,早已被这个库区“明星村”彻底摆脱。近日,采访组一行走访洋边村,倾听这个库区山村在行进中的精彩故事。

标签一:“三封”村

 


    洋边村位于东圳水库南岸,全村面积6.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60亩,山地面积6525多亩,总人口1658多人。这里的百姓均是水库移民。由于地势的局限,村里田少,加上交通闭塞、荒山秃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洋边村被群众戏称为“嘴封、脚封、手封”的“三封”村。
    “没田可耕种,交通又闭塞,经济怎么可能好得了?”在洋边村当过两届村主任,如今已是连任四届的村支部书记郭炳星可以说是亲历了洋边村的巨变。郭炳星告诉记者,面对贫穷与落后,当时的村党支部发动百姓开山垦荒,整合山地和劳力资源优势,在常太镇率先种植名优枇杷品种,“靠山聚宝、靠地生财”,“没想到,一棵枇杷树,改变了库区百姓的命运,成就了常太镇如今的‘中国枇杷第一乡’的美誉。”郭书记感慨道。

 

标签二:“中国枇杷第一乡”


    在中国,被誉为“枇杷之乡”的地方很多,然而,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殊荣的只有常太镇。而常太的传奇,是由洋边村开启的。
    据郭炳星介绍,常太镇之所以被冠以“中国第一”的桂冠,一是因为枇杷种植面积多达8万亩,占全国枇杷种植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面积为中国之最;二是因为常太枇杷品质最优,果实色泽鲜艳,肉嫩汁多,甜酸适度,味美爽口,85%的单果在60克以上,最大单果重达172克,世界罕见;三是因为常太枇杷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97%的农民“用一粒粒枇杷垒起一座座别墅”,这桩前无古人的奇闻为百果之王平添了些许神秘色彩;第四个原因,是因为常太镇太穷了,一直在寻找出路,找来找去都是坎坷之路,种枇杷是“无心插柳柳成阴”,“没想到能够成就一桩传奇,这实在也是一种机缘。”
    郭炳星告诉记者,常太镇全镇的优良枇杷品种均由洋边村引进和输出。白梨、解放钟等等这些枇杷中的优良果品,第一次在洋边村种植后,在90年代初就已经可以卖到5元/斤的价格,着实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如今,全村种植枇杷4200多亩,创年收入800多万元。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更是突破了1万元。

 

标签三:富甲山乡“明星村”


    “种植枇杷只是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真正要富裕起来。还需要思考新的突破。”据郭炳星介绍,特别是近几年,洋边村立足“新”字,突出“变”字,引导村里富余劳动力走出山门闯荡市场,通过挖掘群众传统的手工业优势,重点发展美容美发、食品加工、高校食堂承包三大行业,全村外出人员达500多人,百姓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
    而扎根洋边村的人们也在为家乡的建设和美化而努力着。近年来,洋边村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开通环库公路洋边路段柏油路面6.5公里,硬化村道5条7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今在洋边村,随处可见依山傍水而建的别墅式新居。
    “现在全村90%的人家都盖上了新房,小洋楼别墅随处可见,村民们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走访时,正在自家小洋楼前晒太阳的一位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现代幸福生活”。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