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江书院
【发布日期:2014-03-04】 【来源:】 【阅读:次】【作者:】

盱江书院原来位于南城县(古称建昌)城北登高山下,于北宋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由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及诗人李觏所建,是江西古代书院史记载中能有“门徒千人”的仅有三所书院之一,成为当时东南学子向往的著名书院。 据记载,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乡贤李觏在县城北隅始创了盱江书院。以学者讲学为主,不仅接纳本郡学子,而且还接纳各郡府前来求学的“俊秀者”,学者过千余人,这在当时算是规模很大的书院也是江西古代书院史记载中宋时“门徒千人”的三所书院之一(南城的盱江书院、南宋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和南康洪氏雷塘书院)。由此可见,盱江书院在当时整个江西书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李觏在盱江书院主事六年,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他的高足;曾任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尚书左丞的邓润甫也是盱江书院李觏的得意门生;北宋著名学者陈次公、西京作坊使李山甫等38人都是他的优秀学生,从此,盱江书院名声鹊起。 皇祐二年(1050年),虽然李觏先生被宋仁宗召为太学直讲而离开了书院,然而他一手创办的盱江书院一直受历代官府所重视,被逐步成为培养本郡童生的场所,是建昌军、府的一所重点书院。 盱江书院经历了五个朝代,一直存留到民国初,在这八百七十余年间,书院多次进行了维修、易址、重建,在府城西南隅的东岳庙、北隅的清原庙、府城北廊的空地,都曾是明代盱江书院的一席之地;在府城内的提学署(现物资局、交通局一带)以及武岗山上也曾留下了清代盱江书院学子门的足迹,盱江书院成了南城封建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沿着盱江书院所变迁的顺序,进行了新的探寻。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站在武岗山上或多或少地看得出书院的陈迹外,史料所载其他书院位置的古迹均已被拆毁,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古老的回忆。南城历史上出过状元1名,进士621位,其中宋代南城儒生考取进士的达452人之多,元代5人,明代60人、清代97人,明、清期间,还有7位武进士,这些历史名人绝大多数都是盱江书院培育的佼佼者。 盱江书院历史是南城封建教育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先贤为发展南城教育竭诚尽力的见证。 |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