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桥:“南城八景”之首
【发布日期:2014-04-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许秋洪 整理】

(万年桥与聚星塔交相辉映)
万年桥(江西省抚州市万年桥) 万年桥位于江西省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下,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为江西省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位于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六里的歇洋渡,横跨在盱江上,下临武岗潭,为闽、浙、赣三省重要通道。桥长410米,宽5.8米,高20米,共有23孔、24墩,跨径14米不等。为江西省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该桥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聚星塔交相辉映,其建筑艺术精美、雄伟坚固,被誉为“南城八景”之首。
特点 万年桥为单曲石拱桥。桥基坚实,桥身轻巧,自下而上用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卷砌法,桥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万年桥初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初为浮桥。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万年桥:崇祯甲戌副使吴麟瑞倡立石桥,二十四垒延石九层,为湖东诸郡冠。邑人捐赀……顺治丁亥年始竣厥功”。明崇祯八年(1635)建石拱桥,清顺治四年(1647)落成。原桥由桥墩、桥身、桥亭三部分组成,工期横跨明、清二代,长达12年之久,大半时间花在第18墩上。这里有一深潭,名武岗潭,潭深流急,漩涡重重。全部桥墩,俱用大麻条石灌砂浆砌座。清康熙张世经《万年桥碑》载:年桥工“郡邑各属吏及绅衿富民皆跳往助之……庶民子来,百堵皆作,十千维耦,如云如风”。在这波涌险多的武岗潭上,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当时造桥时采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这在古代桥梁的修建中尚不多见,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巧夺飞虹的智慧和才能。 修复工程 万年桥后几经局部水毁,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修复。1953年,按照原式修建,1954年竣工。因为石料开采困难,五孔中有两孔,因石料不敷用,采用混凝土代替。所有桥面都加做了防水层的钢筋混凝土桥面和混凝土栏杆。桥身用洋灰浆勾缝,以防雨水侵蚀。修复后的万年桥,有如枯树发新枝,面目一新,重现出昔日的风采,很像一座新建的公路石拱桥。1957年,此桥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价值 万年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尤为珍贵的是,万年桥在建造时,曾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都有记载,这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建筑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建筑的经典。 |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