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
采访团探访古宅史迹走进泰宁邂逅山水人文
【发布日期:2016-10-1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人文底蕴深厚,聚焦如画山水。”近日,全国晚报总编“清新福建行”来到泰宁。在这里,总编、记者们既探访了福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民居--尚书第,又畅游了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大金湖,还参观了红色景区--红军街。在这块闽赣交界的土地上,他们掀开半掩的轻纱,折服于当地绝美的山水人文。


  尚书第:
  让人好像走进了电影画面


  尚书第作为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是此次全国晚报总编、记者们都非常期待的景点。“早就听说泰宁的尚书第建筑群保存得非常完整,现在还能看到明代的建筑群体,真的让人非常期待。”
  当日上午,全国晚报总编“清新福建行”来到泰宁县城的尚书第。尚书第的主人是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
  在导游的解说声中,忽然传来唱戏的声音,原来尚书第里每天都会上演泰宁当地戏曲梅林戏,“现在上演的是梅林戏选段《背子赶会》。”泉州晚报记者曾广太表示,虽然梅林戏用的是地方话,但是他能听懂不少,也完全看得懂。“在尚书第里安排这样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极好方式。”曾广太说。
  听梅林戏,览尚书第,全国晚报总编和记者们走过了尚书第的五大院落。曲折回转的宅院里,隐藏着许多让人预想不到的独特设计。屋内特意设计的窨井,让宅院里的女人可以在房间内倒掉污水;壁弄的设计可以让宅院主人避免与佣人碰面。“尚书第太大了,这么大的宅院让我想起了许多电影里的大户人家。”常德晚报副总编胡南表示,尚书第让她想起了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走在尚书第里,就像走进了电影画面。“尚书第保存得这么好,厚重的时间感让游客游览时非常有代入感。”胡南说。


  大金湖:
  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


  “百里湖山、灵冠天下!大金湖是我们泰宁人的骄傲,每年4月至10月是水上游的最佳季节,乘上游船可尽览金湖全景,远方的客人们,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福建泰宁大金湖,以独特的水上丹霞奇观和岩穴文化着称于世。当日,总编和记者刚们到景区,便被扑面而来的山清水秀震撼了一把。景区建设得很是清爽怡人,宽阔碧绿的水面上并排停着十多艘漂亮的游船,等待游客上船游览。微风习习,开船后,只见湖水紧偎丹霞崖壁平直延伸,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景色出奇。深吸一口气,仿佛将百里湖山全部装入胸怀。
  第一次停船后,众人走进了甘露寺。据传说,北宋年间泰宁县第一个状元叶祖洽,为了当年母亲在此求子许愿践诺所建此寺。站在山脚仰望甘露寺,只见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托起重楼叠阁。整个建筑由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不用一根铁钉。“甘露寺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岩洞中,屋顶无需片瓦。‘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建筑,极具视觉冲击效果,令人震撼。”新安晚报编委章玉政告诉记者,山西恒山的悬空寺也是建在遮风挡雨的峭壁上,人称“南有甘露寺,北有悬空寺”,甘露寺确实如同缩小版的悬空寺,“很南方,很精致。”
  随着解说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大金湖拥有举世罕见的“岩穴文化”奇观,大大小小的岩穴也与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刻的儒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古以来,金湖即为佛家云集之地,无数善男信女来此求取福祉,总编和记者们在“净手池”净手后拿着祈福牌或祈福带,然后按照摸四方竹、抱如意柱、拜寺中佛、挂祈福牌的顺序,祈求夫妻福、子孙福。金湖也在自然与人文中交相辉映。
  第二次停船,众人穿越了“一线天”;第三次停船,众人走进山寨,观看了抛绣球、抢新郎等民俗表演。“越往上攀登,天空变得越窄,往上看只有一线天。最窄处一片黑暗,只容一人通过,如果有人胆怯害怕,那也毫无退路。”国内名山有“一线天”的景点多不胜数,但大金湖的“一线天”仍然让北京晚报时事新闻中心编辑袁爱芳感慨不已,她说:“一路上所有人只得侧俯身躯,扶着岩壁小心翼翼前行。当你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不知何时是尽头时,却突然峰回路转。一路经历,还真让人悟出了人生哲理。”


  红军街:
  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1931年欢迎红军哥哥来泰宁……”这首《1931》几乎是每位泰宁人都会唱诵的红色歌曲。在小城泰宁的岭上街,一条明清风格的古巷,曾经跳动着红军“心脏”,当地人称它为红军街。
  走进红军街,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泰宁赋》夺人眼球,让人一下就恍若回到当年的革命岁月。漫步老街,小卖铺前几个居民坐着闲聊,他们都是这条街的老住户。他们笑着说,像挫败大刀会、朱司令雪夜救孩子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过。
  记者在岭上街12号前看到,这座大院是朱德、周恩来的旧居。当地居民老严介绍,1933年8月,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便在陈家大院里指挥红军“赤化千里,筹款百万”。
  老严说,从第二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曾于1931年6月、1932年10月、1933年7月三次入泰宁。当时红色泰宁流传着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牺牲性命也甘心。”三千泰宁英雄儿女从古城的小街巷里踏上革命征程。
  “对于红色革命记忆,我们江西人和泰宁人一样记忆深刻。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大家都应该来看看红军街。”赣州晚报副总编钟瑜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