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杏子,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6500元,比2000年翻了20多倍!”站在成片的杏树林下,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村村支书兰向华语气中带着自豪。 4月盛春,杏树已挂果,繁茂的枝叶中藏着一颗颗拇指大小的绿色杏果,也藏着福洪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致富秘密。 福洪镇的种杏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到上世纪80年代,当地仍有大杏、米杏、酸杏和沙杏四种杏树。只是品种杂乱、品质较差。 上世纪90年代末,正在筹划选址建设“南方杏基地”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认为“当地有栽种杏树的先决条件”。彼时,杏花村也正在摸索寻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困惑于“种什么”。双方一拍即合。 2001年11月,福洪镇杏花村率先在山头种上了200余亩的杏树。数年栽培下来,个头足、口感好的福洪杏成为当地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十分畅销。如今,福洪镇的杏树面积已经超过了1.8万亩。 依托杏树产业,当地还发展起了旅游业,一大批农家乐应运而生。2010年,福洪杏主产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由于当地农村的很多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在家里的老幼妇孺如何管理好这上万亩的杏树成为一大难题。 为此,政府决定引入专业的农业公司,创新“土地托管经营”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由托管公司承担杏树种苗繁育、种植、管理全程劳务、技术服务。 2012年,托管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按“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模式进行杏树管理。采用“全托管”的,土地仍属于农户所有,农户将经营管理权交给公司,农户除了享有保底收益外,还可以获得分红。而采用“半托管”的,公司只负责提供技术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