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话总说,同样的事不宜超过三次,所谓“事不过三”。其实,那要看是什么事,话历来不可太绝对。就如老家门口的西隐亭瀑布,不知已拍摄了多少回,可每一回都觉得意犹未尽,总会在心里默默地叨念,得再来、得再来…… 不知不觉间,周末回老家山居,成了顽固的“条件反射”;而一旦回到了老家,漫步家门口的小溪,同样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这不,脚刚刚踏入家门,便又抓上相机,无视或大或小的阵雨,直奔门口的小溪,又不厌其烦地把西隐亭瀑布拍摄了个通透。

人们钟情瀑布,或许各有各的情愫,但敬佩瀑布的断然决绝、一往无前,应该是每个人心底的由衷之情。清代冯云山的《咏瀑布》诗赞:“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家门口的小溪之所以溪涧留不住,能实现华丽的转身,涅 成如此浑然大气的“西隐亭瀑布”,凭藉的是“穿天透地”的不辞辛劳和锲而不舍,是向往大海的执着信念和步步耕耘。

站在溪谷之底,举头仰望奔泻直下的飞流,崇敬之情油然生起。人在哪里“哇哇”落地,身不由己,那是“命”,但一生的“运”要学会、懂得把握。既然生为山里人,惟有如家门口的小溪、崖壁前的瀑布这般,终身不懈地努力,方能“终须大海作波涛”,让“命运”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唐朝诗人张九龄描绘的瀑布,又是另一种意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这样的瀑布,仿佛是色彩缤纷的画屏,氤氲的是爽朗气清、自在愉悦的好心情。眼前的“西隐亭瀑布”,似乎就满满地浸润着这样的诗意:“天清风雨”、“灵山空水”。

这个季节漫步溪边,有别样的爽朗与气清。特别是下到峡谷底部,冲天砸下的水流,溅起漫天的水雾,慢慢地在溪谷间流动,就像硕大无比的空调机,无间断地冷却着炎炎的暑气,溪谷成了爽爽的避暑胜地。 要是邀上好友数位,沏上一壶好茶,靠着老树,天马行空,谈天说地,定然无拘无束、一身轻松;若有雅兴的,大可席坐溪石,伴着瀑布,对弈一番……此时此景,溪谷虽狭,却空灵幽远;崖壁峭峻,却空旷寂寥;飞流轰鸣,却如梦如幻;溪岩嶙峋,却如诗如画……

门口的小溪,每个季节,都有让人意外的惊喜。春是一溪的嫩绿与青翠,满目的勃勃生机;秋是一溪的黛蓝与金黄,满目的色彩琳琅;冬又没有北国那般的萧索,还是一溪的湛蓝与晚秋斑斓。 盛夏的溪谷,更是充满着热烈与灵动。半月前还是千树万树油桐花开,晶莹的花朵像一片片白云,雨打花瓣,纷纷扬扬,仿佛一溪飘起了六月雪;这会儿,一溪的相思树,开起了密密麻麻的黄色小花,像星星点点的小小珍珠,撒满了诗意的溪谷,仿佛催动起了无边无际的爱恋与思念的情潮……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小溪、瀑布还要继续不断地变幻出怎样精彩的景致来!

小时候,不知道这开满了细细碎碎小黄花的绿树,有学名浪漫温馨的称“相思树”,只知道叫“台湾林”。也许这树种来源于台湾宝岛,也许本来就是两岸共有的树种。不过,也许气候相仿、水土相近,两岸的“相思树”都长得郁郁葱葱,成片成片的,盘根错节、同气连枝。不知什么时候起,不知为什么,民间方言就一直叫它“台湾林”? 其实,大可不必深究,或许它寓意的本就是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是一家亲的思念之情。从“溪边老屋”走出去的人,上一辈有“过台湾”做手艺的,这一代有“飞台湾”做生意的,还有远嫁台湾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不管他们什么时候去的台湾,散落在台湾的哪个角落,就如这溪谷的相思树,思恋之情总是萦绕在心头。夜深人静之时,溪边的老屋、光滑的石板路、潺潺的流水、崖壁上的这一挂瀑布……一定会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 不知什么缘故,西隐亭瀑布这一小区域的相思树,长得特别茂盛,乡亲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溪谷的风水好、水土好;有的说,是崖峭壁险,没有人去砍伐;有的说,是老祖宗留下的风水林,不能动…… 或许,除却自然的因素,冥冥之中,确实是上苍有意为从这山坳里走出的游子,埋下了深深的念想的种子;为常年在外奔波的山里人的心底,留下了依依的眷恋的净土。 有瀑布,便有深潭,瀑布与深潭是一对孪生兄弟。明代李梦阳为庐山瀑布写过一首诗:“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其实哪里只是庐山瀑布,天下的瀑布都如此。西隐亭瀑布下的这一汪深潭虽小,却很大气的称之为“龙潭”,古往今来,照样毫不含糊地“摇动”着这一方天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龙潭”虽小,承载的是半天之上飞响冲落的暴烈。风风光光的是瀑布,忍辱负重的是“龙潭”;声震如雷的是瀑布,默默无闻的是“龙潭”…… 瀑布与“龙潭”,确有孪生兄弟的那种天然默契,张扬与忍让,刚烈与庸和,亲密无间地在这溪谷融合为一体。或许,他们是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谆谆教诲这山坳里世世代代的子民们,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离“龙潭”下游不远,不知什么时候,山民们建起了两座“水磨房”,“龙潭”承载的巨大水量,源源不断地为这一方山里人家的“ 米磨面”,提供着丰富的水力。小时候,随大人到水磨房是一件乐不可支的事,大人们在忙活,小孩们可以在“咿咿呀呀”的大水车下水处,抓鱼捞虾。如今,这充满了童趣的快乐记忆,随着“水磨房”的销声匿迹,再也无处可寻。好在“龙潭”依然还是那样的幽深碧绿,瀑布依然还是那样的如雷轰鸣。 把小溪、瀑布、龙潭,刻意安排在这处山坳里聚合,是上苍的特别眷顾。行摄这一带溪谷,须静静地融进溪谷,细细领悟小溪的婉约灵动、瀑布的刚烈决然、龙潭的负重奋进,方能真正捕捉到景观的精华之处。 这样的地方,每走一次,总会有新的体悟,即使百次千次的来,也总能常来常新,有不同的画意催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