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峤:红色老区镇焕发新面貌
【发布日期:2011-11-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

    东峤镇地处平海湾半腰部,这里曾孕育出不少革命先烈,是个革命老区镇,全镇有17个村是革命老区村。这里有着我省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闻名全国的上塘珠宝城,还有国家级木材加工区,在建的峤江工业园……这里正在发展为宜居宜业的城镇。在记者节前夕,晚报记者一行来到东峤镇,深入基层,对该镇的文化、经济、综治等进行调查采访。

 

倾听红色故事  舞起时代新风

 

    东峤镇是个革命老区镇,全镇现有25个村,其中有17个村是革命老区村,在这里的大片土地曾经留下革命先烈足迹。而东峤镇珠江村是省定老区重点基点村,该村曾有20多人为革命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珠江游击中队在闽中大地的诞生,为莆仙革命取得成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前后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他们辗转闽中沿海、常太枫叶塘、仙游兴泰山区、德化戴云山脉等地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战争。
    珠江村自1927年7月建立起来的革命老区根据地后,一直到解放都是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修缮一新的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中建立了珠江廉政教育基地,也是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党史教育基地”,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记者在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里看到,“烈士亭”上刻下了18位当年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名字,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林氏宗祠展览室里展示了大量的文献档案图片和烈士简介和他们曾用过的物品,同时增加了廉政、勤政等宣传内容,使该基地不仅承担着红土地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还对新时期干部群众起到廉政教育作用。在革命阅览室中,那些先驱者的生平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珠江人民前进。
    经过拼搏的东峤镇人民如今生活日渐富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需要不断渴望和壮大,在将子女们培养成高学历人才的同时,在家务农的村民们对自己业余文化生活也带着渴望,于是几乎每个村都涌现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团队:腰鼓队、车鼓队、十音八乐……这些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着他们空闲的时间和精神世界。在东峤镇汀塘村,这里有个社区大学,办起了扫肓班、夏令营、广场舞教授……现在每到农闲季节,村里不识字的老人、妇女都来到扫肓班上课,这里不仅教识字,还教授一些农业知识。而每个夜幕降临时,在汀塘村的广场,你可以看到,广场上积聚了不少的老人、孩子、妇女。“只要你喜欢跳舞,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一起翩翩起舞。”村里的欧大娘告诉记者,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城里的人聚集在广场上跳舞,想不到,在农村,也能这么时尚。欧大娘说,起初很多人都不敢去,怕被别人笑话,可在一些胆大的带领下,现在大家都放开了,一天不跳,浑身都觉得不舒畅,即强身健体,又娱乐精神。

 

为经济建设护航 为人民安居保驾

 

    记者在上塘珠宝城采访时,不时能看到联防队员们在巡逻。一家经营银器的商家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犯罪分子想“走捷径”,于是治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户们的经营发展。现在,有了巡逻队,商户们在这里做生意感到安全多了。而这里只是该镇加强社会治安能力的一个缩影。同时,不少村民也加入维护治安的队伍中,他们在自己的村庄里组织了巡逻队,在夜晚时,他们巡逻在村道上,负起了保卫村民安全的责任。
    为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东峤镇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广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灵活多样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今年以来,投入20多万元,保证了政法各部门的办公、交通、通讯等各项工作需要。安装了覆盖全镇,重点是主要路口、学校、机关、各村主要通道的监控设备。
    同时,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综治、平安建设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综治委领导和包片领导及包村工作队实行了综治平安建设责任挂钩制度,努力把东峤镇建成一个宜居宜业的城镇。

 

宜居宜业:昔日小城镇,如今变成“企业联合国”

 

    进入东峤镇,汽车行驶在拓宽建设的马路上,不得不令人感叹:昔日人们只是以种地瓜、晒盐、打石为生的一个小城镇如今早已大变样,上塘珠宝城、木材加工区、峤江工业园、风力发电站,这几个大型企业建立起来的“企业联合国”,如今发展的势头正酣,也许从企业工人幸福的笑容里,我们能体会到他们在这里工作的满足感。
    记者一行走进东峤镇上塘珠宝城福建省雪峰珠宝有限公司的一楼车间,认真作业的工人丝毫没察觉到记者一行的到来。“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记者问了一名叫林金贵的老员工。“我已经在这里工作5年了,可以算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在攀谈中,记者了解到,林金贵已经是这里的老师傅了,金银首饰的每道程序他都熟知操作,如今他主要负责带新人。做金银首饰这一行,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件精美的首饰要完美“出炉”,要经过7道完整的工序:拉线-制链-锤链-车花-手工-成品-抛光。一般新进来的学徒,就是连最简单的拉线这一道都要做上2个多月,才能学其他的工序,但是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为的就是学到一门手艺。问及为何会在这个公司一呆就是5年,林金贵笑着说:“我是地地道道的东峤人,老祖宗留给我一门手艺,在自己的家乡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是留在家乡了。如今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在这里的待遇也不错,哪还舍得往外跑啊!”
    的确,好地方才能留得住人才。如今已经是福建省名牌的雪峰首饰已经是珠宝城的代表企业之一。雪峰公司董事长林雪峰告诉记者,该公司主要经营来料加工,每年有10来吨的加工量,总投资2000多万的公司目前有设备20几部,工人40多人,平均工资都在2000多元,还包吃包住。
    十年风雨磨一剑。眼下,东峤镇上塘珠宝城的经销商和周边加工户,已吸引外来劳动力近万人。这里生产加工的首饰珠宝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工艺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已在雕刻和造型艺术上创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了许多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固定销售网点,部分产品还打进国际市场,远销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走进木材加工区的龙头企业莆田标准木业有限公司,一座美丽的木屋办公大楼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而公司车间墙上“胜之千里,失之毫厘”八个大字喻示了这个行业的深刻内涵。该公司主要生产聚材、建筑结构材、家具为主,该公司的生产总监唐兴涛带着记者领略了目前国内首家德国林克线加工线的生产工艺:精准的工艺、年原木60万立方加工量,令人叹服。来自外地的唐兴涛从事这个行业已经30多年了,这几年在莆田他觉得越做越有信心,“莆田真是个好地方,气候宜人,目前木材这个行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我都舍不得离开了。”他笑着说。
    木材加工园区现有入驻企业58家,其中投产的规模企业42家。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预计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十二五”期间,园区将建成我国东部沿海最大的木材加工贸易基地,预计产值超120亿元。

 

莆田盐场:融入东峤的地利人气

 

    浩波万里的盐田,堆积如山的晶盐,带着锥尖斗笠的盐工伴着腥咸的海风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疾驰的风车与蔚蓝的天际交相辉映,美得让人眩目……这是我们东峤行的最后一站——福建莆田盐场,应该说,它不属于东峤镇的产业,但作为我省最大的国有盐场,却是东峤镇的标志之一,14万公亩的盐田里1500多名东峤盐工日夜劳作,每年创造出10万吨的各类盐品,盐田已经和东峤的地利人气融为一体。
    在盐场包装区,22岁的林淑萍正拿着一把学生用的小尺子在盐堆里快速地分拣出杂质,动作熟稔准确,丝毫不逊那些老员工,这个清秀腼腆的小姑娘不久前刚刚顶班进入盐场工作,父母都是盐工,一望无际的盐田曾是她小时候最快乐的游乐场。中学毕业后不久,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盐场工作,相比城里的流光溢彩,盐场的工作十分枯燥无味,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像父母一样一直做到老,说不定国家主席也会吃到我手中的盐”,愿望朴实而纯净。
    来到盐场,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人——林金柏,1974年接过父亲的班进入盐场,守在盐场已经37个年头了,这个莆田盐场第二代盐工的优秀代表、曾经进京赴国宴的老盐工是盐场的国宝级人物,他带领的7工区8组14名盐工专门研发高端食盐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的考核,也因此把莆田盐场定点为绿色食盐生产基地,年产量超2万吨。一间石材房一台旧电视就是他的家,尽管家离盐场只有1公里的路程,但他几乎不怎么回家,即使过年他也要到盐场守着,按他的话说是“一离开盐场就浑身不自在“。他的妻子也是盐工,退体后,夫妇俩还是舍不得离开盐场,继续留下来工作,如今他把两个儿子也安排到盐场工作,一家三代都和盐场结下不解之缘。
    咸涩的海水如何变成洁白美味的食盐?陪同我们采访的盐场工作人员细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他说制盐要经过七道工序:纳潮—制卤—灌池—旋盐—扒盐—集坨—贩运,每经过一道工序,海水中的盐分浓度就会增加一点点,从最初的3度浓缩到26度时,就可结成晶莹洁白的盐粒。我想,一颗盐的生成正如一代又一代的盐工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样,每一次辛苦的付出都会有所回报,直到变成在阳光下褶褶生辉的果实。     晚报记者 吴林玉 许伯英 林涵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