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蛤第一村:十年发展,一路凯歌
【发布日期:2012-11-09】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养殖户下海投放饲料)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十年时间,灵川镇下尾村的花蛤养殖从散户散养各自为阵到科技养殖“抱团”营销,市场从乡镇村落走到省外国外,村里养殖业也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快速转型,小花蛤让村民们致富有道,村里修了宽敞洁净的水泥村道,建起气派别致的小洋楼,学校、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等设施配套完整,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下尾村的发展正是我市十年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八大前夕,“晚报记者基层行”慕名来到下尾村探访。
10月31日,乍暖还寒的晚秋季节,记者一行从市区驱车前往灵川镇下尾村,探访这个被誉为“中国花蛤第一村”的省级文明村。相比5、6月份收苗的忙碌和紧张,这个季节的下尾村略显冷清,但空气里弥漫的海腥味,沿路随处可见妇孺老幼坐在家门口手法稔熟剥海蛎的摊子,无不显示了这个小渔村靠海吃海的特色。 下尾村位于湄洲湾北岸(现属城厢区),全村人口5000多人,70%以上的人从事花蛤养殖业,花蛤滩涂养殖面积1300多亩 ,是全国知名的花蛤生产基地。
小花蛤种出大市场
在下尾码头,几十艘渔船靠岸停泊,船上无一例外地挂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给这个沉寂的码头增添了不少亮色,几个渔民正在做日常看管维护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到来,一度沉寂的码头顿时热闹起来,面色黝黑笑声爽朗的村民林金国指着波光粼粼的滩涂骄傲地说:别看这时候没什么动静,每年4月开始的交易高峰期,到村里来收苗的客车就源源不断,卖苗的、买苗的,讨价的,看行情的……人声鼎沸,每天都像过节一样热闹。”交易期也是收获期,一年辛劳带来的成就让村民们个个笑容灿烂,“连爱闹矛盾的夫妻、婆媳都忙得顾不上吵架了呢。” 作为一个临海渔村,几十年来,下尾村村民们一直有着靠海吃海的本能意识,花蛤养殖已成为支撑全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全村1000多户中,从事花蛤苗养殖的高达700多户,更有近400人在全国沿海承包浅海滩涂面积达1万多亩。全村滩涂面积不到两千亩,每年却可供应花蛤苗1万多吨,远销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合计600亿粒以上,苗种总销量约占全国的60%。 然而,这样一个“中国花蛤第一村”,几十年前却还是一个传统的沿海小渔村。最初,村民们只是凭借沿海渔民传承而下的生存技能,养一些鱼、虾、花蛤等。小范围小规模自主养殖,收益也很小。谁也想不到,短短十来年时间,下尾村一颗小小的花蛤苗竟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而这条致富之路最初还是由莆田市水产科技人员与省水产研究所有关技术人员开创的,他们在村里研究开发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技术,并获得成功。尝到科技甜头的村民开始利用学到的技术,在海堤外人工扛石挑土,围起总面积近千亩的几十个花蛤育苗池,走上自主培育花蛤苗之路。 “花蛤养殖是下尾村的支柱产业,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这个产业就开始重点扶持,信贷员走村入户作调查评估,现场办公放贷款,全村养殖户贷款规模从最初的每年几十户总额不足百万发展到如今的400多户总额3000多万,这个资金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我们银行对花蛤养殖业的发展前景也是很有信心的。”莆田农商银行灵川支行行长金清锋告诉记者。
(刚投放的花蛤苗是肉眼看不到的)
每位养殖户都是“专家”
“养花蛤是门技术活,比如用肉眼判断藻类密度是否过高、是否还需要施肥等,要是判断不准,花蛤苗可能瞬间死亡。别看村里的养殖户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但到外面个个都会成为令人追捧的养殖专家,几十年日晒雨淋靠海谋生的经验就是他们的本钱,现在很多外地的养殖户都愿意高薪聘请村里人当师傅,这样村民不仅可以自己创业增收,也可靠技术创收。”陪同一起采访的养殖大户黄国锋一脸笑容地说道。 得天独厚的海区环境,加上人工育苗、滩涂养殖和人工洗苗的特有养殖方式,下尾村培育出的花蛤苗品质优良、杂质较少、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受到了各地蛤农的青睐。在长期的育苗和养殖实践中,许多养殖户还积累下丰富的育苗经验,成为最早一批育苗“土专家”。 经验可以创造财富,不少福清、平潭等地的育苗基地纷纷聘请下尾村的“土专家”们作为技术人员,前去推广花蛤育苗技术。最多的时候,全村有5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奔忙。每年从9月底开始,他们便到福清、平潭、厦门、长乐等地指导培育花蛤幼苗。月工资比公务员还高,还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奖金或抽成。现在下尾村的养殖户大部分都是技术员出身,不少人都曾作为“专家”被外聘作指导。
小小花蛤“游”到国外
“刚投放下来的花蛤苗肉眼完全看不到,放大几百倍也才黄豆大小,可它的本事真不小,不但走出村镇、走出省市,还走到了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外呢。出国的花蛤苗每件按30斤标准包装,不多不少,经连云港、大连、青岛等地空运到国外,待遇够高吧,很多村民都没坐过飞机呢。”在金清锋行长的办公室,一位刚从大连谈完业务回村的养殖大户略带玩笑地说起“花蛤出国”的事。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下尾村及周边的浅海滩涂已出现无法满足发展需求的现状。为了拓宽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精明的下尾人便把发展的目光瞄准厦门、连江等辽阔的滩涂。通过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发现厦门、连江等地滩涂不但面积大,租金低而且无污染,实乃发展花蛤养殖的风水宝地。至目前,全村已有600多家养殖户出外承包滩涂约2000亩进行花蛤养殖及繁育花蛤苗。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为了做大做强花蛤苗繁育这块市场蛋糕,育苗大户黄国锋、江金坤等按照“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股份制经营方式,组建公司进行经济联合体经营,他们带上资金和技术,“抱团”承租滩涂,跨省发展花蛤苗种繁育。由于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这些养殖户繁育的花蛤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优点,不仅盈利颇丰,还为下尾村成功打开了省外市场。每一年的花蛤上市期,浙江、山东等地的商贩纷纷前来下尾村购苗,一些商贩及养殖大户还与该村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 “股份育苗”也成功解决了养殖户资金短缺的难题。目前,下尾村90%的村民以合股等方式参与育苗,每年可生产40多吨花蛤苗,产品远销山东、辽宁,甚至日本、朝鲜、韩国等地。 “连外地人都看好我们的花蛤养殖,作为本村人,不养都说不过去,之前我一直养虾,也舍不得放弃。但从去年开始,养虾利润下滑,我也开始承包滩涂加入合作社养育花蛤苗,因为有‘大老板’跑市场,我就只负责在家养殖,技术入股这样没有后顾之忧。”今年已经53岁的虾农林金嶙对自己的“改行”充满信心。现在他吃住都在滩涂边的小石房里,每天三次下海投放饲料、查看水质,风雨无阻,长年风吹日晒让他脸上刻满皱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不少,但对眼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广阔滩涂,他还是充满感激,“只要有海在,吃饱穿暖就没问题”。 十年来,下尾村靠海吃海,一颗小蛤苗盘活了3000多人的生计,修了宽敞洁净的水泥道,建了气派别致的小洋楼,村头巷尾都是知足常乐的村民……徜徉下尾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农村画卷。 晚报记者 陈明尾 傅恩建 吴林玉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