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围绕海西建设战略部署,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基本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市长梁建勇 2012年持续发展 有效作为 三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初步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增长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增长1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增长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亿元,增长3.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13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68亿元,增长15%。天怡现代农业在香港成功上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荣获“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增长16%。按原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08亿元,增长16.5%。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1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建筑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增长10%,首次实现二位数增长。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4:58.4:32.2调整为9.0:58.2:32.8。 项目稳定推进 环境持续改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亿元,增长28.5%。39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五大战役”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三维”项目成功对接246个,完成年度投资293亿元。鞍钢冷轧、仙游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莆永高速公路莆田段等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运营;金钟水利枢纽工程、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主厂房、向莆铁路莆田段路基工程、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陆域路段、沈海复线高速公路莆田段路基工程等项目基本完工;湄渝高速公路萩芦至五星段、乌溪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环评获得环保部审批,石门澳、涵江港海洋功能区划调整获国务院审批。 改革纵深推进 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准并启动实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服务标准化管理,市级审批服务事项减少196项,即办事项比率提高197.6%,审批效率提高42.2%。市属八大集团公司得到整合提升,资产总额突破200亿元,增长40.8%。发行首支市属国有企业11亿元债券。企业“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水务一体化改革顺利推进;林业、医药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继续深化。推行就医就诊、社会保障“一卡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37万人,参保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农合参合人数260万人,参合率99.98%,居全省首位。基本完成全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2.55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外贸出口29.5亿美元,增长6%。 2013年抢抓机遇 奋发进取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攻坚之年。 全市生产总值冲刺1370亿 今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长12.5%,预期1370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15%和10.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6%,预期19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预期11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预期43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预期48.5亿美元;按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增长18%,预期151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增长16%,预期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 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 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重点抓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5大专项、170个分项改革任务。加快形成城乡产业关联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以港兴市 发展海洋经济 新建、续建秀屿、莆头、罗屿、东吴作业区20个深水泊位,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等专用码头,以及湄洲湾三期航道等一批港航项目,提高湄洲湾北岸港口吞吐能力。建成向莆铁路莆田段、湄洲湾港口铁路东吴支线、福厦铁路仙游客运站工程,加快建设各铁路专用线。建成沈海复线高速公路莆田段,加快建设湄渝高速公路莆田段。加快铁矿石、木材、油品、天然气和煤炭“五行”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能源、石化、钢铁、浆纸、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加快建设LNG产业园、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仙港新兴产业园,提高港口腹地承载能力。推进鲍鱼、花蛤、海带、龙须菜、石斑鱼等海产品繁育、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中国花蛤之乡”、“南日鲍地理标志”等特色品牌效应。 突出产业强市 优化产业结构 用好用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争取更多涉农项目列入国家、省级计划盘子,加快仙游县、秀屿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着力推进“1213”行动计划。 拓展需求空间 拉动经济增长 安排市重点项目432个,总投资808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亿元。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类项目和能源类项目,并以妈祖城核心区、木兰大道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城建基础设施类项目,以“三馆一宫”等为重点的一批社会事业类项目,以国药莆田医药产业项目、莆田红木产业总部基地等为重点的一批商贸服务类项目。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 完善配套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强化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及单元控规衔接,不断完善城乡规划。编制道路交通、水利、市政管线、能源场站、防灾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加快主城区、滨海新城以及各县区城区建设。统筹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新建、续建壶公路一期等50条市政道路,完成324国道莆田城涵段路面“白改黑”工程,启动荔涵大道等5条道路“白改黑”工程,新增道路里程80多公里,改造提升面积50多万平方米。实施路灯远程监控及维护基地工程。新建一批城区停车场,促进城市环境、形象、内涵和品质的全面提升。 重视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办好治理餐桌污染;整治东圳水库污染源;扶持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建设2300套保障性住房;综合整治市容市貌;城涵河道综合整治及慢行工程建设;建设“六山”公园;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建设20个文化激情广场;新增公交汽车200辆、出租车100辆;新增4000个中小学学位;续建市医院主体病房;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建设湄洲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网格化社区服务体系等16项为民实事。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推进莆仙戏、仙作技艺“申遗”工作。完善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化“数字莆田”建设,推进城市“一卡通”、视频监控共享等项目建设。深化“平安莆田”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拥军优属条例,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