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莆田市亦有几个典型的乡村在省内声名鹊起。 但不得不承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完善、整治不彻底、产业无后劲、机制不健全等等。为进一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之可持续性发展,市人大代表杨伯凡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相关部门要在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富民、公共服务完善方面起引领作用。将农村住户翻建与规划一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大盘,综合考虑农村教育、养老保障、百姓就业、素质提升、农业发展等诸多问题。政府要尽心尽责服务于基层农村,制定更加惠民的政策措施,并考虑实行财政以奖代补政策,在市级财政已有的支农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对考核验收优秀的美丽乡村根据实际结果予以奖励。 二、突出地方特色。要尊重民意,传承文化,在保留原村落风貌、保护山水田林,保持乡村野趣上做足文章。挖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彰显乡土精神、山水特色、人文底蕴,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要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生态;要规范村民建房,特别是部分村民存在的违规占地建房,要加大“两违”打击力度;统筹规划建设公用设施,完善基本公共保障,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环境。 三、发动群众参与。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将“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既要发挥乡贤、退休回乡人员以及事业有成人士的爱乡热情,也要正确引导农村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将农村文化传统(如农村宗教信仰活动)中显现的自治力借鉴和我用。把老百姓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愿望与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政府是投资建设者、规划人,老百姓亦是参与股东,凝聚百姓共识和支持,使百姓既是受益人更是建设者,齐心协力把乡村建设好、发展好。同时,要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赔钱赚吆喝的美丽是不能持久的。要把村美与民富有机统一,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选好路子,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业”,激活“美丽经济”。鼓励发展农家乐、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特色种植、休闲农业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创业、转产转型。做到人无我有,彰显特色。要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和历史名人优势。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新型旅游业态。要通过整合资源、吸收资本投入,鼓励乡村发展合作型集体经济,增加村财及农民收入。 五、完善长效管理。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保洁机制,加大区、市财政补助力度。要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建立政府、社会资金、村民投工投劳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严格管理的缺失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要加强教育管理,对破坏生态,对在木兰溪、萩芦溪及乡村各水域电鱼,药鱼及抛弃垃圾者严格罚款教育,甚至在媒体曝光,使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绝不迁就无良行为。对有经营性收入项目,实行利益合理分配,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后续管理资金来源问题。要克服重建设轻管理倾向,建立污水、垃圾、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让莆田市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宜居莆田的重要一环。 六、加强素质教育。只有人心的美丽才有乡村的灿烂;只有群策群力,发展才是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建议政府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栏、公告栏、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大对美丽乡村的宣传力度;同时开设适合农民的课程,提升农民素质,使宜居莆田不仅是政府的决心和使命,更是百姓自己的衣食住行,家风文化传承的需求。要让莆田人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土地。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绝非单纯投入资金,种植花草,建设美景;也不是搞运动式一阵风。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是让老百姓生活美丽,在加强政府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如何长久发展,并在发展中引领农村繁荣,农民致富。万众一心共建莆田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