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时事
新华网“每日调查”显示:提升幸福感要有完备的社会保障
【发布日期:2012-11-11】 【来源:新华】 【阅读:次】【作者:】
    在对幸福的感受中,人们最看重哪个指标?近日一项调查给出了答案。在新华网与《半月谈》杂志社联合推出的十八大“每日调查”之“怎么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中,截至10日12时,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投票选择“有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位居各选项票数之首。
    为什么认为“有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对提高幸福感最重要?在合肥市打工的网友“李雪”在新华网留言称,涨工资固然能提升她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是一时的,如何留住并让幸福感持续提升呢?这是她更关心的问题。“在社会闯荡这么多年,随着年纪增大,我对社会保障的看得越来越重,期待未来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让我没了后顾之忧,这样才会有持续提升的幸福感。”
    有专家分析认为,社会保障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对公平、普惠的诉求。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能力随之提升,今天的社会保障已不再满足于“雪中送炭”,而是走向了全面解除人们后顾之忧并确保相应生活质量,进而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日益重要的机制,其公平价值取向已经不可逆转。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新华网的调查中,“有份薪酬、待遇好的工作”“在工作所在单位和城市活得有尊严”以及“能在社会上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的网友关注度分列二至四位。
    近些年,老百姓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多获得积极回应。中央顺应民意,提出大力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使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共享;大力保障和发展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全,更有尊严。“建设幸福城市”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施政导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8个省市明确提出“幸福”概念,100多个城市将“幸福城市”列入施政目标。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幸福感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自信,更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本身就是一种推动前行的力量。”湖北襄阳的网友“花开不败”说,“过去十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有理由对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未来充满期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