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泉郡惠仙第一宫
【发布日期:2018-03-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何清平】
  灵济宫坐落在莆田与泉州交界的大佳锥山北麓的岭北村。1955年前岭北、义路、六户、东坪四村同属惠安县辖,通闽南方言,现在是仙游县仅有讲闽南话的村落。
  依山而筑的灵济宫,地处“蛇穴”、背枕“灵蛇”,前望“像魁寨”,建有上落殿厅,下落厅廊,中有天井,两边倚式回廊相连,两侧护厝相伴,回廊互通,结构严密,总建筑面积324平方米,从群体组合到单位结构,以及细部雕刻装饰,充分体现了我国南方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其格局更有独特之处——“二落三厅献”。殿宇里保存着历代文人名士题颂灵济宫和“圣王,相公爷”的许多楹联、碑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介绍,灵济宫是隋末唐初陈元光部属许天正后裔为避战迁居岭北窟,为缅怀前代圣贤而创建的。千百年来,灵济宫成为闽南与莆仙交界驰名的道教圣地,是晋北、仙南、惠西佛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灵济宫的创始者,陈元光部属岭北园窟许氏先祖,与先后从中原各地迁居义岭周边的数批先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引导本地山民革除陋习,垦创田地,兴修水利,筑村建舍,发展生产,各姓乡亲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为缅怀先辈圣贤,在鸠峰北麓,修建圣王堂,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等诸位前代先贤,并塑其金身坐像。善男信女,怀着敬仰之情,四时朝拜,诸圣贤英灵显赫,济世安民,被宋代宰相韩琦立碑称颂“灵济万芳”,报请官府命名为“灵济宫”。从此之后,灵济宫供奉的诸圣贤逐渐被神化,演化为闽南民俗信仰的保护神。
  每一尊神像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尘封已久却依然打动人心的故事。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江南道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僚啸乱”,高宗诏朝议大夫陈政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军校一百二十三员,前往闽南镇抚。入闽初战获胜,后因将士水土不服,退守九龙山,且耕且守,同时向朝廷请增援兵。次年,陈政兄陈敏、陈敖、陈政之子陈元光奉诏招募“五十八姓”军校五千余众增援。陈元光祖母魏氏也随军前往,她足智多谋,代子领兵,远征闽南。在入闽至泉潮途中,经兴泉道至惠安北时,驻军休整。相视山原,开屯建堡,奠皇恩于绝域。至咸亨元年(670年),陈政、魏氏率府兵荡平了当地“啸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军兵及眷属就地安家,不返故里。《福建通志》载:“惠安北有陈政故宅。谓政戍闽,家温陵之北、枫亭之南。”这些来自河洛地区的军校大部分落籍闽南,不少成为现代闽南人的开基始祖。
  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去世后,陈元光袭父职,在当地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开发建设闽南。方圆数千里,无烽火之惊,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由于陈元光率兵镇守南疆,开发治理闽南功勋卓着,被闽粤百姓尊崇为“开漳圣王”。奉天子诏命,讨伐贼寇扫除凶恶,为国捐躯。唐睿宗景云年间,朝廷诏赠陈元光为豹韬镇大将军。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着王;明初封昭烈侯。
  作为陈元光部属后裔,许氏一家在岭北窟住下后,为缅怀先辈,许氏经多次察看,最后堪舆选址鸠峰大岭北麓——越岭而来的一蛇形山龙穴“蛇穴”之上,建立祠堂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并塑陈犊为“英公”,魏敬(魏妈)为“英烈”,陈政为“父正”,许天正为“夫顺”四尊神像;因敬佩唐朝着名将领张巡、许远,世称“双忠”,塑为“武安”、“文安”二尊神像,共七尊神像奉祀在“圣王堂”神殿,后人又增奉祀苏绰相公、陈汤相公及唐蒙、金日磾、吴汉 “三位舍人”,成为岭北窟及其周边方圆几百里最早的庙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