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抗倭名将黄斌卿
【发布日期:2018-03-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金冷】

    黄斌卿,字明辅,一字虎痴,福建莆田人。其先以御倭功,世千户。父奢,死崇明之难,又晋世袭。崇祯末,为舟山参将。福王时,升九江总兵,改广西征蛮将军,未赴。唐王即位,擢水陆官义兵马招讨总兵官,封肃鲁伯,太子太师,赐尚方剑。

 

  黄斌卿(1609-1649),荔城区西天尾镇碗洋(亦称“碗窑”。古时生产碗的地方之一,故“洋”也写为“窑”)村人,因其抵御倭寇有功,赐世袭千户。崇祯末年,封为舟山参将。弘光元年夏,清军破南都后,鲁王立于浙东,与此同时,唐王立于福建,诏封黄斌卿为总兵官,封肃虏伯,黄斌卿以隆武帝为正朔。
  据史料记载,倭寇袭扰我国东南沿海先后持续了三个世纪。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为主体,故被称为“真倭”(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而且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前后最为猖獗,给我国东南沿海民众造成极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戚继光、俞大猷等领导下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军民的密切配合下,浴血奋战,抗击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到了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也就是倭寇在明朝末期(史书上亦称后倭寇时期),其活动舞台为中国沿岸、东南亚方面,成员以中国人及朝鲜人为主,被称为“假倭”,而且也一直统称为“倭寇”。此时为朱元璋掌权统治中国,期间倭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国的生产力增加,但却施行海禁政策。如洪武三十年所颁布的《大明律》对海外经商限制得很严格,它规定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 、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对于勾结外族的“谋反大逆”更是异常严厉:凡“谋反大逆”,一律斩首或凌迟等处以极刑,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异姓亲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皆斩。为了不被株连九族,海盗及走私者必须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出身及身份,假扮为日本人,为了生计,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而对于地方官来说,自己辖区的人起来造反大大拖累政绩,因此也乐于统统以“倭情”上报。史书所见的最后一次记载倭寇时间,是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而黄斌卿(1609-1649)生卒正是在后抗倭时期,甚至抗“假倭”多于抗“真倭”。因此,有人怀疑黄斌卿是否抗倭就不足为怪了。
  据《兴化府莆田县志·武烈传》记载:“黄斌卿,字明辅,起鸣子。崇祯元年(1628)以父殁于军,荫百户,弱冠入边从许总兵恢复赤水卫三城,授铜山把总,歼红夿灭刘香,擒渠魁陈遗哥,平妖贼查华十,功升参将,迁浙江副总兵,驻防舟山,招抚贼船百余艘。降其魁陈虎,威名益着。侍御左光先爱其才,请往金华剿许都寇平疏,请镇定海关。甲申闯贼(指李自成)陷京,率舟师勤王,为马阮所沮,从外海归,后死于舟山,年四十一。
  据黄宗科主编的《莆田黄氏通书》其中有篇题为《黄斌卿与关帝庙》和陈青集编《福莆仙人物志》有篇题为《碗窑关圣庙》中均有记述:“碗窑关圣庙,系乡人黄斌卿任职浙江宁波舟山总兵时,在抗倭战斗中,由于关公显圣指点,屡建奇功。后为报答其佑护,请旨钦赐返乡建庙。”又记:“黄斌卿驻守宁波舟山时,几次在征剿倭寇之战中,得到关帝的显圣指点,才得以全歼敌倭。”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黄斌卿”条记:“黄斌卿(1609-1649)明清之际福建兴华卫(今莆田)人,字虎痴。明崇祯间自舟山参将累迁至江北总兵。南明弘光朝覆灭,解兵遁归。隆武帝立,进千金助军。封肃虏伯,屯舟山……”由此可见,黄斌卿指挥和参加抗击倭寇的战斗是客观存在而且功不可没的。
  据史料记载,黄斌卿还着有《来威堂存稿》、《东南纪略》、《闽浙杂咏》等数十卷,可谓是文武双全之将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