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泉州,潮州之间发生少数民族叛乱,皇帝唐高宗封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带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号,进入闽南平叛。唐朝的朝议大夫是正五品的官职;行军总管相当于现在军区司令员的职务;陈政手下的战将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所谓“府兵”是兵民结合地方武装,平时种田,农闲时参加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陈政的儿子陈元光,当时才13岁,跟随父亲出征。为了安置将士家眷,陈政在枫亭陈庐园(今枫亭镇学士社区)建筑100多间厅堂、平房、仓房、厨房。年幼的陈元光与将士的100多位家眷被安置在此居住。 陈政率领将士到达柳营江(今龙溪县九龙江),打败了少数民族的武装队伍。后来因为少数民族36寨大举反攻,陈政将士寡不敌众,只好退到九龙山,凭借有利地形,与叛军相恃对抗,并奏请朝廷派兵增援。 有一天中午,枫亭许厝的4位猎人从深山中捕获几只山羊、山兔和山鸡,到梅山一带贩卖。有3位身穿少数民族服装、佩带腰刀的青年人,向他们买了全部的山货(猎物)。走了不远,隐隐约约听见3个青年人说:“有了这些山货,我们今天到洪濑山里好好吃一顿,明天晚上去枫亭攻打陈庐园,必定马到成功!”许厝的4位猎人长期在这里贩卖山货,十分熟悉闽南话,他们听了大吃一惊!陈庐园是安置入闽将士的家眷,这些人要去攻打陈庐园,一定有什么阴谋诡计!于是他们决定由一人从梅山租用快马,赶回枫亭报讯,留下三人暗中跟踪,探明情况。 回枫亭报讯的猎人,马不停蹄赶到陈庐园,将他们在梅山听到的消息告知陈政夫人种氏和将士的家眷。众家眷听了,都惊慌失措,纷纷要求种夫人赶快撤离逃命。种夫人冷静地对众人说:“叛军攻击陈庐园,必然做好周密安排,咱们妇幼老少一百多人,即便逃走,一天之内就会被叛军追上,还会连累当地百姓。”正在议论之时,又有一位跟踪叛军的猎人回报说:“叛军有100多人在洪濑山中扎营。听他们说要在明日亥时攻击陈庐园。”大家听了更加恐慌。这时少年陈元光看到围墙边两堆刷墙用的壳灰(就是用海蛎壳烧制的灰粉),说:“母亲、各位大婶、老伯,你们不要惊慌,我有破敌妙计,可保大家平安无事!”种夫人听了生气地说:“你这小孩能有什么妙计?”陈元光指着那些壳灰说:“我们就用这些东西,在陈庐园排一个灰粉阵,定叫叛军进得来,出不去!”“灰粉阵?”大家正要细问,陈元光拉着种夫人的手说:“母亲,各位大婶、老伯,您们请到厅堂中,听我详细分解”众人跟随陈元光走进厅堂,经过精心策划,由种夫人统一调派:安排2位老兵到海边的灰窑厂购买壳灰,于明日上午送到陈庐园;安排4个卫兵搬出10个水缸,安放在围墙两边、房屋之前和大门之外,每个水缸都灌满井水,把拿回的壳灰堆放在水缸周围;水缸旁边的围墙上各放2块大石头;安排4人在广场中间竖起12支木杆,分为4排,木杆上面用麻绳连结,挂上几十个纸袋,每个纸袋装5斤面粉;每一排纸袋中穿上一条麻绳,在围墙外埋伏8个人,等待叛军进入广场后,用麻绳把纸袋扯破,撒下面粉,同时把水缸砸破,用水让壳灰发酵;安排6个人埋伏在大门外,等到叛军入园后,用木棍击倒守门的叛军,并把20袋壳灰堵住大门口,再砸破门外的水缸,也让壳灰发酵,将叛军困在园内。 也许大家会问:陈庐园的木杆上所挂纸袋中,为何不用壳灰粉?原来陈元光和种氏夫人在谋划时,想到壳灰粉杀伤力太大,如果没有及时清洗,这些叛军都会成为瞎子,因此手下留情,改用面粉。 第二天中午,陈庐园内一切安排妥当。又请许厝2位猎人,与山里跟踪人员会合,继续侦察,及时通报消息。 当天晚上,种夫人让大家点亮房间内灯火后,全部撤出陈庐园,各赴其职。种夫人和陈元光等人在附近山坡上搭起帐篷,指挥调度,只等叛军自投罗网! 到了晚上亥时,一百多名叛军杀进陈庐园。种夫人早已得到猎人报讯,立即发令众人依计行事。在陈庐园外埋伏的人员拉动麻绳,扯破纸袋,撒下面粉,并砸破水缸,催发壳灰,散发出热汽和浊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大门外堵塞的壳灰也同时发酵,叛军的眼睛沾上面粉,什么也看不清;同时壳灰发酵散出的热气和浊气,把叛军全部熏晕在广场中。 种夫人和陈元光安排众人拿出麻绳,把叛军全部捆绑,再用清水替他们清洗眼睛,然后关进库房,派卫兵和老兵在外严密看守。 第二天早上,众家眷都为昨晚打败叛军而十分高兴。可是种夫人却对如何处置这些叛军感到束手无策。正在焦虑之时,外面来了二名府兵,禀报种夫人:老夫人魏箴带领58姓府兵2000人,往漳州增援,已到枫亭馆!种夫人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原来朝廷接到陈政请求增援的奏报,当即命令陈政的兄长陈敏、陈敷再次征集府兵出征。因途中染病,陈敏、陈敷相继病逝,魏老夫人代领援兵,入闽驰援。 魏老夫人听说昨天晚上的战况非常赞赏,而对孙子陈元光的聪明机智更加惊奇。那些叛军听说自己居然败在一个十三岁孩子的手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魏老夫人带领府兵,接收所获的俘虏,离开陈庐园,与陈政会师,终于平定36寨的叛乱,陈元光在陈庐园大排灰粉阵,智擒叛军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