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文学领域也大有贡献。《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就是其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数百年来深受好评和传诵;至今还入选多种小学课本,成为中华民族根基性的文化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此日中流自在行”、“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言,均有蓬勃的生命与活力,成为活在世界华人口头的千古警句。 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激动人心的讲话,特地引述朱熹的《春日》诗之名言,传递了新时代的春天催人奋进的讯息,加大了结尾的激励和号召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举世闻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宋理宗时,颁诏追赠为太师、信国公,指定列入孔庙从礼,并把他的《四书集注》列入法定教科书。着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推崇朱熹说:“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二三人。”(《酬朱晦翁》)其挽言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清康熙大帝更称颂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子全书·序》 然而,朱熹的《春日》等几首最着名的为学哲理诗的创作地点,却历来莫衷一是,成为学界争议之谜。 我市青年学者俞宗建经过一年多的研读史料和实地考察,终于一锤定音地加以确认: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等五首为学诗篇,所咏对象就在莆田。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笔者综合史书史实考证:朱熹1160年11月至1161年3月来莆跟随林光朝学习期间,……游国清塘濯缨池而作《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其三万多字的长篇论述,发表于今年元月《莆田侨乡时报》。该报破格以七个版面的专版连载,可见其重视程度。因为此文对于学界,无疑犹如一颗威力巨大的震撼弹。凭借朱子的知名度,这势必大大提高莆田作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影响力;朱熹所作《曾点》一诗,对于宣扬莆田名刹广化寺,也有很大感召力。(宋人《朱子语类》所载,朱熹与林光朝“在兴化南寺(广化寺)”关于“曾点言志”的对话,就跟朱熹当时的愉悦心境十分吻合)。 俞先生的论述,大量引证当代着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着作,包括台海两岸顶尖级朱熹学者的论述。例如,刘述先(1934-2016年)教授所述:朱熹《曾点》《观书有感二首》《春日偶作》《春日》这五首诗创作时间为“辛巳春”(绍兴三十一年,即1161年春)。此外,还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宋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束景南的着述加以佐证。束教授曾发表专着《朱熹年谱长编》(上下卷)、《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等。 刘述先教授是世界学界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台湾、美国几所名大学教授、曾兼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他2015年的《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获台湾金鼎奖)中认定:朱子《曾点》一诗,是辛巳(1161年)春求学时作于莆田广化寺的。可惜,这首诗长期以来,一直被选家所忽略。 此外,俞先生还着力引证更加有力的论据,即朱子本人之所述——此当然乃 “铁证如山”了。例如,考证《观书有感二首》,则抬出朱熹当年在莆田黄石手书的“天光云影”石碑实物来;还搬出朱子在世时亲自编辑的诗文集,证明《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乃同时所作,等等。 把握和聚焦论述重点,是论说文要务。为了使论述有理有据,为人接受,关键点有二:一是证明朱熹某年确实到过莆田;二是证明“半亩方塘”(古代书院、试院均有泮池、象征性的小“方塘”,但绝无“半亩”之大)等等就在莆田,而非他处。为此,俞先生论证时敏锐地抓住“创作时间、地点”这两大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全面考索。文章中不仅引经据典,援引了《福建通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等,还深入实地,了解、搜集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石刻、照片等文献实物或影像资料。 俞先生还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事件合理性链条入手,证明其真实可靠,合情合理。例如,为什么1160年冬,异地他乡的朱熹会更换门庭,主动从北部山区武夷山到南面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莆田呢?这就触及朱熹的思想演化历程。原来,那个阶段正是年轻的朱子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从留意佛老之学,到潜心儒学经典,是当时朱熹思想的重要特征。当时已接受近十年的佛学熏陶了,其《读道书作六首其一》曰:“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朱子语类》载:“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自注‘禅学’)”。 绍兴十八年(1148年),19岁的朱熹高中进士;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22岁的朱熹再次入都铨试,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仲夏五月,24岁的朱熹辞故里武夷山动身赴任;途中,他顺路首次拜访了父亲生前好友、南剑州延平县(今南平市)的名儒李侗。之后于一一五八年正月和一一六0年十月再次拜见李侗,那时的朱熹正处于困学之迷茫中。他作《困学恐闻》一文,并作《困学二首》云:“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旁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李侗指点他多阅多学“圣贤言语”,于是,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南下到享有“海滨邹鲁”、“海滨洙泗”之称的莆田访师求学。 由于这一重要时期朱子在莆阳的所作所为,刘、束、陈来诸教授在着述中语焉不详,故笔者参照《朱子全集》和方志文献,予以适当补充,以供各地学人参阅。 朱熹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过莆时兴许耳闻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大名,但因携身孕八个月的妻子赴任,时间紧迫(七月赶抵同安),条件所限,未能前往拜访。 所以,朱熹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一月,专程从武夷山游学莆田访师拜友,至莆田黄石红泉书院听林光朝、方次云讲道,又造访附近之群仙书社,后在莆田壶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款署“绍兴三十年十一月,熹书壶山藏修精舍(壶山书院)”。这有朱熹传世作品和亲笔题款时间为证。他跟随林光朝到广化寺,题写了《南湖书堂》七绝一首,礼赞郑露三兄弟“开莆来学”“三贤文献俨然在”、“倡学功高泽且宏”;表达了对“文献名邦”振兴儒学的赞赏、崇拜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