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兴化府志·学校志》说:“郑氏书堂。在莆田县南惟新里木兰溪之旁,宋国子监主簿郑耕老读书之所也。耕老诗云:‘开怀溪一曲,养拙屋三间。’后分教四明,参政龚茂良留题云:‘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送晓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 龚茂良与郑耕老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友情,弘志志没有说;龚茂良于什么时候到木兰书堂即郑氏书堂《题木兰陂》,同样也没有说。 据《兴化府志·人物列传》介绍,郑耕老,字谷叔。登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第,授怀安县主簿。后调任温州法曹,改任明州教授。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故亦称之四明。1126年宋金战争爆发,江浙地区是重灾区,持续16年,到了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两国签订和议才结束。所以,作为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明州,一时学陋教弛,耕老更营学区,为讲说科举之外者。侍从多以其精通经术推荐。召见,奏言:“太祖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曰:‘道理最大。’知道理为大,则必不以私意失公中。”孝宗悦,亲擢为国子监主簿(掌文书出纳),添差福建安抚司机宜文字。秩满,径归南陂(木兰陂)。素厌声律浮靡,读《书》《易》《庸》《范》《语》《孟》,味其深微,皆有训释。荣利淡如,无意宦进。母墓有小精庐,南陂木兰溪有草堂,皆常所往。具舟楫琴书,怡游溪上。卒年六十五。这个记载告诉我们,郑耕老好读书,精通尧舜禹之道,是个着书立说的大学者。郑见宋孝宗的第一句话,便是宋太祖的问话“天下何物最大”,一语双关,要他不要自高自大,以免犯大错误。那时宋孝宗龙颜大悦,就留他在身边工作。但是,他后来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完成,那就是着书立说,传承尧舜禹之道。 郑耕老在宋孝宗在位时(1163-1189)曾经在皇上身边工作,龚茂良也是。龚茂良,宋兴化军莆田县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初开始任地方官,后来进京参政议政,官至宰相,隆兴元年(1163)五月,宋孝宗不听周围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悍然发动了“先发制人”的北伐战争。《宋史》说:“张浚视师江淮,茂良言:‘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从那时开始,龚茂良在宋孝宗身边工作,时间长达十几年。由于同在宋孝宗身边工作,共同的语言让他俩有了友情。 那么,龚茂良于什么时候到木兰书堂题诗?《宋史》说:“尝论大渊、觌奸回,至是又极言之……上谕以‘皆潜邸旧,非他近习比,且俱有文学,敢谏争,未尝预外事’。翌日,再疏言:‘唐德宗谓李泌:人言卢杞奸邪,朕独不知,何耶?泌曰:此其所以为奸邪也。今大渊、觌所为,行道之人能言之,而陛下更颂其贤,此臣所以深忧!’疏入,不报,即家居待罪。” 《宋史》的《龚茂良传》说:“江浙大水,诏陈阙失。”茂良疏说:“崇、观、政和,小人道长,内则憸腐窃弄,外则奸回充斥,于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阙。今进退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人心哗然,指为此辈。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龙大渊皆用事,故茂良及之。迁右正言。”这个记载告诉我们,龚茂良之所以会成为宋朝后期杰出的改革家,是因为他有大智大勇的实事求是精神。对于蔡京四辅国时期历史,他敢于总结,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还得到了宋孝宗的肯定,让他升了官。《宋史》“尝论大渊、觌奸回,至是又极言之”,指的就是这件事。所以龚茂良到木兰书堂题诗,应当是1167年以后又二三年的事。那时宋孝宗没有觉悟,不想把身边的两颗定时炸弹挖掉,龚茂良气愤填膺,家居待罪。与此同时,他也知道宋孝宗不会对他怎么样,就利用这个时候回老家探亲,找老朋友郑耕老谈心。万万没想到,他这时候上木兰陂,触景生情,感情特别真挚,诗写得特别好:“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潮送晓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在这首诗里,作者歌颂木兰陂无私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之志。 《题木兰陂》告诉我们,龚茂良是这样想,“为谁流下海门东?”《宋史》的《龚茂良传》告诉我们,龚茂良也是这样做,勤奋好学,为国为民努力奋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