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宋代武状元薛奕
【发布日期:2018-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林祖泉】
  在我国科举史上,一个地方出现多名文状元或武状元的,并不鲜见。然而,同一科文、武状元出自一个地方却十分罕见。有史可查的,这种情况仅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出现过一次,这便是福建兴化军(今莆田市)的武状元薛奕和文状元徐铎。
  薛奕,字世显,生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宋兴化县清源西里人。据薛氏谱牒称,薛奕乃唐代名将薛仁贵第十二代裔孙。莆田薛氏的落叶祖德海公于唐玄宗时任莆田守备,其子孙随军从绛州龙门迁居莆田。后德海公死于任上,其后裔遂定居于此。薛奕自幼聪明过人,生性好动,常于读书习文之余,使枪弄棒。其母见他可堪造就,特聘请一文一武名师教授道德文章和十八般武艺。薛奕的确是个踏实懂事的孩子,学习十分认真,经、史、子、传,悉心苦读;刀、枪、剑、戟、棍、棒、槊、鞭等,样样精练。几年功夫,他便成为当地有名的文武双绝的才子。
  熙宁九年,朝廷同时举行文武科考试。薛奕心怀保家卫国之志,千里迢迢到汴京参加应试。他原来是贡士的身份,入京后,看到当时的西夏和辽屡屡犯边,战事频繁,而守军屡战屡败,常以屈辱的条件媾和。因此,志向高远的薛奕为了尽快报效国家,毅然决定应武举试。
  武举,又称武科,是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它始创于唐长安二年(702),应武举的考生由各州县举送,兵部考试。唐代的武状元即兵部考试的第一名。像进士科一样,武科考试要求也非常严格,不但在贡院进行文考,考试时搜身上锁,而且考纪严明,不得有半点违规行为。由于薛奕准备充分,在贡院文考时,举凡孙吴韬略、行军布阵,都能对答如流;在校场比武时,他英姿飒爽,骑马拉弓,五矢五中,箭箭射中靶心。尤其是在皇帝主持的殿试中,他力挫群雄,勇夺第一,成为一个名符其实、文武全才的武状元。这不仅是莆田人的骄傲,更是涵江人的自豪。
  有意思的是,在同年的文进士科殿试中,距薛奕家乡仅数十里的邻邑莆田县的举子徐铎,被宋神宗钦点为文科状元,当皇帝老爷得知薛奕和徐铎同属福建路兴化军时,不由龙颜大悦,抑制不住以科举网罗到人才的兴奋与欢喜,特为二人赐诗,诗中有句云:“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表达了当朝天子对莆田人夺得“一科两状元”的赞誉,至今仍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薛奕、徐铎后来双双衣锦返乡,并结为儿女亲家。
  大魁天下后,薛奕被授予凤翔府兵马都监的官职。凤翔府在关中地区,府治天兴(今陕西凤翔),都监掌管本府军队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到任后,他恪尽职守,不久,因积功而被提升为正将。将是禁军的编制单位,将下设部,部下设队,一将兵力一般有几千人,少数的将达万人。正将是将的最高长官,其下副将、押队使臣、训练官、部将、队将等,薛奕成为一名高级军官。由于他武艺高强,又懂韬略,战时带兵打仗,平时操练比武,很有一套办法,而且治军严谨,又善于处理军民关系,故此在凤翔府一带颇负盛名。
  凤翔府所辖的地域比较宽广,包括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宋初,这里是边陲地带,与西夏相邻,西夏是游牧民族党项人建立的国家,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西夏人擅长骑射,经常侵犯宋朝边境,双方时战时和,互有胜负,打打停停达几十年之久。为了防止西夏国的进犯,宋朝廷在西北边境常年驻扎数十万军队,与西夏国对峙。
  宋庆历四年(1044)10月,宋夏双方重新和谈,达成协议。宋朝册封元吴为夏国主,夏对宋名义上称臣。宋廷每年“赐”给夏国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逢节日与元昊生日另“赠”礼物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帛、衣2.3万匹,茶1万斤。宋、夏恢复贸易往来。
  宋神宗即位(1067)后,立志要改变国家的积弱积贫的状况,任用改革派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在军事上,首先采用了“将兵法”,选拔一批精通武艺的军官负责训练军队,提高士兵的素质和作战能力。作为武状元的薛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往凤翔府的。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