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城古时“四城门四庙宇三湖”传奇
【发布日期:2018-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金燕】
  仙游本名清源镇,唐圣历二年(699年),周武后当皇帝时,始设县名曰:清源县,属武荣州(今南安市丰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亦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别驾赵颐正以县名同郡非便,考九仙故事,逐改为仙游县,沿用迄今。县署设在大蜚山南五里即谢岭之地(今公安局处)。至1968年8月迁到西门兜县委大院内,占地3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其余为绿化带,现有巨木参天。公元2018年,中共仙游县委、县府又迁居大蜚山之南坝垅新址。
  唐代,仙游县城无城墙,依负山带溪的地理优势防护。《八闽通志》载:“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知县陈致一创筑(城墙),以御山寇,寇退竞不克成。乾道中(1165-1173年),知县赵公绸建四门:东曰九仙、西曰甘泽、南曰流庆、北曰横翔。”以后四城门毁与重建的时间不一,但都有详细记载:嘉定十一年(1218年)知县许伯诩重建北门,改名“横德”,陈谠书;嘉熙三年(1239年),知县黄清叟重建西门,改名“元台”,郑性之书;淳佑三年(1243年),知县蔡次传重建南门,改名“登俊”,潘昉书;宝佑四年(1256年),知县赵汝催重建东门,改名“朝京”,吴叔告书。
  明正德元年(1506年)郑纪向巡按御史韩廉申请,拨银2400两,重新筑城墙。三年后知府张巅支库银千余两,用于土墙包砖加固,前后六年竣工。嘉靖二年至八年(1523-1529年),知县肖宏鲁认为土墙包砖乃权宜之策,难御外犯,奏请朝廷拨款筑起石城墙,并建炮台,使城垣周长达3285米,高1.5米,炮台32处。同时,四城门重新命名:东宾曦、西爱晓、南迎薰、北拱极。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徐观复增高东门城墙变成城楼,又改名朝京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抗清部队进攻仙游城,用地雷炸毁城垛几百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修葺城墙长达3636米,高7.2米,炮台12座,城垛1312个,同时还建四城门楼和城外3米宽的马路,城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城门以铁皮包裹。城内有东街、西街、南街形成。特别是东街为仙城第一街,因为这里地势平坦,起盖店屋早,更优势迎宾馆设在东门,官员来往频繁。民国十三年后,城墙和城门逐渐毁成平地。回忆当年,坚固的城墙对保卫人民安居乐业和防御外侵,特别是嘉靖年间抗倭战斗中,仙游县城能守住50多天,待戚继光部队来时取得胜利,起了极大作用。
  仙游古时四城门于今毁没。但四城门内有四庙宇依然完整保存。东门纠察庙,又名岳帝庙,位于东门街境内,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庙的上下座木椽上留有清代名家画迹,是县内寺庙唯一的古代绘画上乘艺术品,1984年列入县级文保。南门五帝庙,亦称兴贤庙,位于南桥街境内,始建于明代(民间传说唐代),历代都有修建,占地1800平方米。庙内今存二块石碑,一只大石龟(背驮巨石)和一对石鼓,均是明代文物,1984年12月,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门福神道院,又名万寿观,前身玄天上帝庙,位于仙一中校园北门内。宋建炎四年(1130年)傅少师之子奉敕而建,后废。明永乐间,知县顾思敬仿宋重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由仪门、天王殿、大天井、丹墀、上帝殿和傅氏祖祠组成。尤其上帝殿仿金銮殿式建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门城隍庙,位于西门兜实幼校内(作幼儿活动室),尚存一座平屋的古建筑,即原城隍庙的后殿。《仙谿志》载:“城隍庙,县西二百步,旧有庙,淳佑间(1241-1252年)癸卯知县蔡次傅重建。”考其历史距今775年。明永乐十年知县李弼、景泰元年知县宋华弘、康熙二年知县顾玳等历代修建。当时,有仪门、廊庑、正殿、后殿、歌台、十寝堂等,香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后,还年年出游。1956年被实验小学占用,城隍爷塑像暂寄爱晓宫。县文物办人员认为:现存该殿从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都达到同类古建筑精品水平,理应抢救它。2014年5月,城隍庙重修,城隍爷重光进殿,得到依法保护。
  四城门内还设有社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县城奉诏设立社学,每50户设一所,识字者教文盲人。后县署以公田聘师教习,并习时事。正统四年(1439年,)奉御史杨春之令,遣民间15岁下者入社学。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胡朝宾在县城东、西、南、北四城门内分别设立:尚志社学、顺则社学、归彝社学、养正社学。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县程景弼置学田40亩,载租80石,由社学各自收取,以充酬金和膏火费。社学一时称盛,四城门又增设四所,出现“街南巷北皆书声”。此外,四城门内民居多者,有“东张、西布、南茅、北顾。”之说,现在张氏人口很多,茅氏人多宗祠还在。但布氏和顾氏无从考究。
  西湖水来自大蜚山南麓附凤桥下,溪水流经坝垅村进入县城,在今县医院后门之东形成西塘,后叫西湖。因长年泥沙冲积,西湖淤塞。宋淳佑间(1241-1252),县令蔡次传组织人力,疏通水沟,西湖恢复旧观,成为“烟波浩渺,一邑奇观”。西湖多植芙蓉,夏月花开正气清香,衣冠故老休闲于林下,吟诗作赋何等开心。南湖,在学宫南,雁塔西(今文庙前,文体广场所在)《仙游县志》载:“湖本塘,宋旧迹也,宽十余亩,深可数丈,得以操舟泛游娱乐。”它引西湖水循西渠注此,以环带水后塞。天顺五年(1461年)教谕欧阳潘、诸生茅宏赞等募捐疏通,并四周扩宽三百三十余步。尚书郑纪《南湖记》中述:“湖中舟楫往来,歌声唱和与西湖清风香气交接,称仙谿一大奇观也。”清雍正九年(1731年),邑绅徐万安等人继之多次清理,南湖呈现“新雨初足,一泓澄碧”。东湖,在邑东朝京门外,迎仙馆前至十洲亭止(今东门石牌坊以南一带)。旧名东塘,亦名东湖,引南湖水潴于串珠池循东渠入东湖成环带之势。昔日三湖皆种莲花,湖边绿树成荫,花木葱茏,湖光水色,景色迷人。邑人多来观赏玩游至十洲亭时,更加赞叹。宋陈谠《十洲亭》诗云:“东塘昔号神仙景,亭以洲名世亦稀。山拥髻鬟临水鉴,花铺云锦出天机。”诗句。
  清乾隆年间《仙游县志》记载:“古谶云:三湖水复涨,仙谿多卿相。” 《仙谿志》记载:“水绕山蟠,面势环翕,真东南壮县也。”说明仙游县城风水好,省内有几个县城,天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山重水复,地灵人杰,县城必兴旺。因此,仙游历代都是人文荟萃。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