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穿的五颜六色的衣服,很多是用染料染织的,古人大概还不知道化学工业为何物,那时的人们穿的花衣裳,又是用什么染织的呢?告诉你,很多是用天然植物当染料的。先用这些天然植物提取的红、黄、蓝三原色,然后又用这三原色调和出五颜六色!来,让我们看看古人都是用什么植物来提取天然染料的。 红色染料植物:茜草、红花 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某些植物获取不同层次的红色。其中,茜草应该是最早走进人类生活的红色染料植物了。所谓“茜色” ,便是从茜草的根部提取出的颜色。在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就是用茜草浸染成的。 古代另有一种同样享负盛名的染料作物,能够提供更为鲜艳的红色,那便是菊科植物红花属的红花。相比而言,红花之红确实比茜草之茜更接近我们通常说的“中国红” ,古人也认为前者是更加纯正的红,称其为真红。 但真红的制取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落后于茜红,其价格也远高于茜红。因为从红花中提取纯正的红色,是非常繁复、更耗人力的事情。 黄色染料植物:栀子、槐花 栀子是茜草的表亲,是茜草科栀子属的成员。它有很多别称, 如水横枝、 山黄栀、 黄鸡子、黄果树等等。从这些俗名可看出,栀子的一个主要用途, 是跟黄色染料有关。 栀子刚进果期时,果实为绿色,成熟时变为黄色。黄色栀子果含有萜类的藏红花素和黄酮类的栀子黄色素,其中藏红花素和藏花酸能对羊毛纤维进行有效染色,栀子黄色素则对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有较好的染色效果,且栀子色素容易溶于水,这说明制取工艺比较简单。遗憾的是,取色容易,褪色也很容易。栀子色素抗日晒性较弱,所以用栀子染色最大的缺陷是不能 “曝光”。 提到槐花, 也许在我们脑海中跳出来的是用槐花做成的应季美食……不过,这里用作染色的槐花,和食用槐花可不是一码事。食用槐花是舶来物种洋槐(又叫刺槐),来自美国东部地区; 而作为染料植物的槐花,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北方乡土树种——国槐。 国槐开黄白色的花簇,用来制备黄色染料的部位一般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形似米粒,又叫“槐米”。槐米所含的主要色素属于媒染性染料,需要加入媒染剂才能染色织物。煮过的槐花染液呈橙黄色,与栀子染液色度相近,但比栀子耐日晒,因此槐花染黄技术出现后, 栀子的“染黄”地位就大不如从前了。 蓝色染料植物:蓝草 古代的蓝色服装往往是给平民穿戴的, 所以蓝色染料的需求量极大。可用来提取蓝色染料的植物也有多种,都被古人统称为蓝草,包括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爵床科的马蓝、 豆科的槐蓝等。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手揉搓蓝草的鲜叶时,发觉手上起初是青绿色,用水冲洗后逐渐变成经久不褪的蓝色,由此启示了他们利用蓝草鲜叶来搓染纺织纤维品。后来,人们把“搓”逐步改造成“浸”,将蓝草鲜叶置于容器内捣碎,加冷水浸渍,除去叶渣,把纤维制品扔进容器内浸泡,再取出风干、水洗,若要取得深色效果,可反复浸染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