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最新披露的IPO审核进度显示,截至5月17日,IPO排队企业数量已降至287家。其中,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有280家,包括沪市136家、深市中小板41家,创业板103家;另外,还有7家企业处于中止审核状态。至此,IPO“堰塞湖”已从最高峰时的约900家降至不到300家,逐渐“见底”。 随着存量企业的不断消化,IPO排队时间也明显缩短。上证报记者注意到,在近期上会的拟IPO公司中,不少是2017年7月之后才申报的,从首次提交材料到上会审核仅有10个月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IPO审核趋严、过会率降低的形势下,净利润指标并无“绝对标尺”,即高盈利不是过会的保障,赚钱少的公司也有可能拿到IPO通行证。证监会发言人上周五否认了有关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分别设有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隐形盈利门槛”的猜测。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18日回应称:“证监会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企业的审核政策始终没有变化。” 高莉还表示,前一段时间,有部分首发企业未能通过发审会审核,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业务经营不合规;二是内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盈利数字并非企业能否过会的绝对标尺。例如,5月15日过会的拟在上交所IPO的春光橡塑,近两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不足8000万元;再往前,今年1月份过会的拟登录创业板的泰林生物,则是近一年的扣非后净利润不足3000万元。反之,高利润也不是企业的“护身符”。 具体来看,春光橡塑主要从事清洁电器软管及配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6和2017年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7114万元、7708万元,均不足8000万元。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8000万‘隐形门槛’这一说法并不绝对,唯净利润的标准已经过时了。审核应包含多个指标,若把净利润标准定得很高,企业其实可以从‘技术’上完成,但也很容易出问题。现在的IPO审核指标越来越看重营收、行业地位、盈利模式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