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兴化军通判刘子翚与《食蛎房》(上)
【发布日期:2018-05-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在《福建史稿》第九章第四节《渔业的发展》中,朱维干先生说:“崇安刘子翚,任兴化军通判,因为吃蛎房,有滑稽吟咏如下:”因为是本郡通判,他的诗和我们今天关系重大,笔者就网上查询,最终找到了《食蛎房》诗,立刻下载下来。
  刘子翚是宋代着名诗人。据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之二记载,刘子翚以承事郎充,于建炎四年(1130)三月二十八到任,绍兴元年(1131)七月初二罢。
  刘子翚的这首诗是首广告诗,讲述了兴化军菜篮子工程。“蛎房生海堧,坚顽宛如石。其中储可欲,虽固必生隙。嵌岩各包藏,硙  相附积。终逢霹雳手,妙若启扃鐍。钻灼谅难堪,曷不吐余沥。”风趣地介绍了食牡蛎之事,说得神乎其神,让外地读者产生赴莆食牡蛎的美好愿望。
  据府志卷之十四记载,牡蛎,黄公度谓,闽南四美,此其一也。《本草图经》谓:“其壳左顾者牡,右顾者为牤。”此物海中附石而生,堆迭如房。每房有肉如指头,皆有掩盖。欲取之,以铁钩钩盖而抉却肉。《本草》不知,乃谓人取蛎皆用火。
  “南庖富腥盘,岂惟此称特?”意思是说,兴化军三县美食多得很,哪里只有这一项呢!接着,刘子翚把这里的美食一五一十告诉了读者。
  “吞航大绝伦,梯脔万夫食;针鳞九牛毛,水嚼逾千百。”晋人左思《吴都赋》云:“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这就是说,在宋代,兴化人出海捕捞,往往抓到了吞舟之鱼。把它的肉切割下来,成千上万人可以饱餐一顿!“针鳞”,苔属,小的如牛毛,但却是美食,煮熟之后,一口就可以吃掉几百上千株,回味无穷。一大一小,放在一起说,增添了诗意。
  和蔡襄、李弥逊、林亦之的诗相比,刘子翚的诗内容丰富,不像他们三人较单一。
  朱维干先生在《福建史稿》第九章第四节《渔业的发展》中指出:“宋代闽中人士吟咏渔业的很多”。
  “潮头欲上风先至,海面初明日近来。怪得寺南多语笑,蛋船争送早鱼回。”这是蔡襄宿海边寺的诗。(寺在今海澄县)“潮田岁再获,海错日两渔。”这是李弥逊归连江时的吟咏。
  “树树悬渔网”“地咸耕种少,海熟抵岁丰。”这是林亦之对家乡冈山的描述。
  刘子翚的诗则除了介绍兴化人出海捕鱼成果之外,还介绍了兴化军的海洋养殖和淡水养殖。这是因为诗中的鲤、鲫、鳗、螃蟹等,属于兴化军平原地区的淡水养殖。其他则属于沿海居民海洋养殖,例如,牡蛎。它号称闽南四美食之一,不是自封的,而是得到了消费者的公认。这和兴化荔枝、龙眼干走遍天下一样,都是宋代兴化人民创造的业绩。否则,土特产再好,再好吃,是什么大补品,也无济于事,英雄无用武之地。谁也不会称赞这些美食的功能神通广大。所以,大量生产,远销国内外,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是宋代兴化人民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一份贡献与此同时也说明,1072年市易法出台,扶植商业,实行农工商并重,不仅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据《长编》卷231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于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当物力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司官详定以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市易法》,宋神宗下诏宣布施行。(林劲松)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