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我陪同省报记者去李耕故里,途中“仙游画派”这四个字,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那自强自立的精神,那雅俗共赏的特征,洋溢着民风民俗的气息,无不激发着游子的乡愁。近现代,李耕与仙游画家林肇祺、李霞、黄羲作为闽派的代表蜚声画坛,为“仙游画派”树立了楷模。 中岳是李耕问世降生的地方,旧称朝天乡,因“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而闻名,六千村民竟有四千工匠,足见李耕在故里影响之深远。而今村民在古典家具中注入“仙游画派”元素,凸显其艺雕产品特色,提高文化品位,不愧是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典范。 从李耕故居围墙前门迈进,门额上有一幅李耕绘制的壁画《五老观极》,典故源自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神仙传》。瞧画中的北极仙翁、南极仙翁、老子、彭祖、麻姑,这五位寿星是民间非常熟悉亲切的寿星。汉族民间为男性长者做寿时,是供祀拄长拐杖、白胡须“肉头老儿”模样的寿星;若是为女性做寿,则供祀“麻姑图”。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李耕的画太接地气了,受到百姓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此刻,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回响:“我国传统人物画流传至今,其技法保持完整者,唯李耕一人而已。” 眼前的李耕故居修葺一新,我们不难发现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近现代名人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帽山下的李耕故居占地约五亩,房屋四十五间,坐北朝南,四面围墙,共三进,前后二进各有一方天井,主体建筑以中堂为中心,左右连着多间厢房,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大宅第。故居的西侧新建一座李耕画室,今后将担负着培养国画人才、传承、研究和弘扬李耕国画艺术的重任,延续着“仙游画派”的命脉。 怀着敬畏的心情,漫步在李耕故里,我深情地远望峰峦耸峙气势磅礴,近观木兰溪与中岳溪汇合处的美丽西岸,西乡平原的文化底蕴让人心动神驰。木兰花瓣纷纷扬扬地洒在船头、洒在水路上的历史情景浮现在脑海,“南湖三先生”的后裔明朝“三朝元老”郑纪(1440-1516年),小时候在中岳九座寺旁的私塾念书,于1460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被誉为“明朝经济命臣”。六百年前他许诺修建一座文庙给朝天乡人民,如今朝天文庙依然保存完好,老人孩子朝夕来此膜拜共仰大成,接受儒学的熏陶。 环顾朝天文庙,乃明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华美如诗,安之若素。大殿三墙挂满古代名儒的画像,历代名儒在此聚首,笑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殿上还有两根镂空透雕石柱,活灵活现地表现龙凤飞腾嬉戏的情态,你瞧那片片的龙鳞,威风凛凛,习习生风。大殿正中矗立一尊高达两米三的孔子铜雕塑像,两侧分立六尊高一米八的历代儒家大师雕像,为孟子、曾参、颜回、子思、有若、朱熹,哺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士人。 凤承麟山扬夏道,仪正万善播斯文。距朝天文庙不远处,有一座凤仪书院,也是中岳“三教祠”,供奉的是佛陀、老子与孔子的像。驻足观看这座兼有教育与宗教功能的书院,东墙壁画为《孔子讲学》,西墙壁画为《老子讲经》,你看到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在这里融合的场景,领悟着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学说,激起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池春水,在我的心海里无限荡漾。 锦拥群峰秀,溪流雨水环。距凤仪书院不远处,是一座始建大宋年间的锦绣宫。宫墙皆是经典壁画,你看到的一切自知,一切心知,你看到的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从中会闻到一股浓浓的宗教文化沉淀的味道。宫殿西侧的是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帝君,大气不凡,很有风骨。据传说,文昌帝君乃是上天掌管凡间士人文运功名禄位之星宿,亦称文曲星。正如阁门楹联所云:“万世宗儒垂典册,千古文章光门牛。”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岳历代才俊辈出、乡贤代叠的缘故吧! 时至今日,中岳古韵今生,村民传承经典,铸造艺雕名镇品牌,全村1430户拥有百来个艺雕工房、大师工作室。他们聚看海峡艺雕旅游城,运用这个融入盛唐古典建筑群设计风格的宏伟平台,挖掘本村所蕴藏的独特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和历代名人的文化资源,在深层的文化自觉中实现“不忘本来”,在共通的文明对话中“吸收外来”,在不竭的文化创新中“面向未来”,把祖传的艺雕工艺做得风生水起,形成了以“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号角,去描绘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郑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