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全国的“高考月”。提到“高考”,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代的科考。近日翻阅史书,发现古代许多科考趣事,列举如下,权作饭后谈资。 ●颜值太低而落榜。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虽然诗写得不错,但颜值不高,因此屡试不第。 ●考官趴墙上答话。唐代着名诗人贺知章做主考官,录取的进士和举子们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愤,举人们围攻贺府。贺知章架起梯子爬上墙头,趴在墙上回答举子们的质问。 ●王维扮乐师而高中。唐代诗人王维参加科考时,听说当朝公主喜欢音乐,于是便穿上艳丽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结果被公主相中,王维一举中第! ●因名避讳无缘高考。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这“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家讳。就因为这点小事,李贺居然一辈子都无法参加“高考”! ●寇准排斥南方人。北宋宰相寇准不喜欢南方人,他当公务员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第一名是南方人,不满,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为第一,然后他对别人说:本相又为中原争得了一个状元! ●晏殊因读获中。宋真宗时期,宰相晏殊天资聪慧,从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政府。后来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一听大喜:此人真是诚实啊!于是,晏殊就被录取了。 ●柳永嘴敞失功名。柳永两次参加科考均落第,便把一肚的气撒在词上,他写了一首《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抒发了自己对当朝的不满。结果宋仁宗准备录用他时,看到这首词,便说了句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就一辈子与仕途无缘了。 ●宋应辰吉名送喜。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各地到开封参加国考的人有几万人,政府任命60位考官,但考试时,签名簿上却有61个人名。主考官查来查去,发现不知怎么的多了个叫宋应辰的人名,于是交代说:“宋,是我大宋国号,又叫应辰,就是顺应良辰吉日之意,这是老天爷提醒我们,这一届考试中有杰出人才呀,大家评卷时一定要注意。”结果,考官们对任何考生都不敢敷衍,所以这一年录取的进士多。 ●徐文长落第屡自杀。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考科举连战连败,郁闷之下自杀了九次,用利斧击破脑袋,用利锥刺破双耳,均自杀未遂。后来发狂要杀老婆,被逮进监牢关了七年。 ●邢昉犯“狂”失功名。明朝时有个叫邢昉的人很狂,“高考”时试卷答得很狂。考官阅卷时,先是在试卷上批“太狂”,后来越看越窝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试卷给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为意,戏曰:“当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够了。” ●明代考生闲谈“挫火”。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学政李贤在省试时微服私访,看到有两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一听就来气了,回去后真就出了一个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没人能全部说明,李贤因此一个都不录取。 ●张献忠喜才而杀之。明末土匪张献忠在四川开科取士,得了一个姓张的状元。状元长得挺帅,张献忠对他非常宠爱,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这一天张献忠忽然对随从说:“我喜欢这个状元,一刻也舍不得他离开,整天牵肠挂肚。不如杀了他吧!”——张献忠的思维真的好另类啊! ●刘望龄两试同名次。福建同安县的刘望龄,在明朝末年参加“高考”,中了福建省乡试第34名,后因故被革。入清后,他再次参加福建的乡试,又中了第34名。隔朝两中举人,且名次相同,中国古代唯此一人! ●金圣叹搞怪被除名。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意识是我仿佛就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比喻怀才而莫展。结果他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此何意,金答:“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第二次,金圣叹又来参加考试,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心”,主考官又问他何意,金答:“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于是,故意搞笑的大才子又因此被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