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樟坑
【发布日期:2018-06-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这座房子像一棵树,随着光阴的流转不断长大。最初是一间,接着几间,一排,再后来是几十间,两三排。不管房间有多少,它们屋瓦相连,廊道互通,同在一座大厝内,就如一棵榕树的根须扎地,又成几多树干,其实还是成林的独木。
  樟坑大厝,建在霞浦县崇儒乡樟坑自然村。一座大厝,就是一个村落。
  想像中,这么大的房子,入口应该是一扇宽大轩昂的正门。偏偏不,这座坐北朝南的大厝,入口却朝向东边。察看四周地形,才知道这老厝一面靠山,其余三面皆临崖坡,南墙的外面,崖坡更陡,下面涧底深深,野木森森。在南面开设大门,显然不便于大厝人家进进出出,于是,“歪门斜道”随缘而生。山野人家筑屋,也许没那么多讲究,顺应自然地势,安居适意便好。何况,这大门似歪并不歪,朝迎东山旭日,意寓旺兆临门。
  这么一块建房的地方,竟然是牛找出来的。大厝的居民告诉我,那是在清朝嘉庆年间,他们的祖先从福安县来到这里。那时候他还单身,替一户人家放牛。有一回牛群走远了,他急得到处寻找,发现一片靠山临崖的大草坪上,牛儿们或悠闲地吃着嫩草,或安然地趴地养神,一副乐而忘归之态。他停步四望,发现这是一片山中宝地。土肥,水旺,林密,无人惊扰,有险可守。莫非是牲畜有情,有意把自己引入这样的地方?于是他辞别东家,到这里开辟属于自己的田园。对这位开基先祖,大厝里的子孙后代都记得他的名字:蓝祜滋。
  最初的家,只是一座草寮。当年的放牛郎放下赶牛鞭,扛起锄头开荒造田。过不久便娶妻生子,又把简陋的草寮变成一幢砖瓦房。居住在大厝里的后人,把最早的这幢砖瓦房称为“母厝”。母厝像一只会下蛋、会孵仔的母鸡,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这里的房子已达九十多间,占地近五亩。
  走进一户人家,一对老夫老妻正在做豆腐。一人正洗锅,一人正来回摇着挂在梁下的滤豆纱巾,纱巾里的豆渣像一团球般来回滚动,乳汁般的浆液还在下淌,落入下方木桶里。见我们进来,老人放下手中的活,男的招呼我们坐下,女的忙着给我们倒茶。喝茶时,发现靠墙的桌子上有个老式陶制茶壶,看那体量,大约能装十来斤的水。一问方知,这茶壶当年是在田头喝茶用的。最初,住在大厝的人家只要在附近种田就够吃了,后来随着人口的繁衍,他们在离家几里远的山下开垦新地。于是,耕作的时候,就泡好一大壶山茶挑到田头,渴了就喝。上前细看,这茶壶有嘴无把,却有四个穿绳的圆环。老人说,这四个圆环就是穿挑绳用的。如今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山下的那片田不种了,抽掉穿绳的圆环被穿上包塑铁线,权作提把。老人说,这茶壶他们现在还用,天热的时候,泡一大壶,想喝就倒,喝了爽气。
  老人带我们穿廊过弄,进厅出室。两层大厝,九厅六天井。虽然墙体与构件已满布岁月的斑痕,但交错有致的立柱梁架,连接无间的斗拱卯榫,还是让我们体味到这座建筑曾经的宏美。而门窗、墙壁上的那些花鸟虫鱼木雕,也把建房者不俗的生活情趣传递出来。据说在公路未通之前,大厝的人要去霞浦县城,就得走两天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离他们有点远。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许就更多地倾注对在大厝的修饰上面。
  这座抬梁穿斗式的土木结构大厝,单是大柱就达99根。不是老人指点,我还不知道这些大柱撑起的,是一片让整座大厝无雨无暑的温柔天空。因廊道相连,即使是下雨天,你可以不撑伞不穿蓑,在大厝里自在通行,绝无淋衣湿裤之忧。夏日里彼此走动,当然更无需戴笠了。老人说,前些年这里人多的时候,下再大的雨,大厝里也有孩童们嬉闹撒欢的笑声。一片永不潮湿的天空,让所有的孩子可以不依天气的变幻,把快乐的游戏进行到底。
  在大厝附近的山地行走,我看见在田园里锄草的老人,也看见在草坡上放羊的老人。鸡鸣鸭叫的声音,猪在木糟里抢食的声音,不时从大厝的某个角落传来,据说,这些家禽家畜多是在家的老人们饲养的。正是这些留在家园的老人,让樟坑大厝在寂静的时光里,荡动着不息的生机。就如一棵经风历雨的老树,虽然树身满是皱折,树冠上依然绿意盈盈。
  从后山返回大厝,闻到一阵热豆浆弥散开来的香气,想必是做豆腐的老夫妻,已经把豆浆煮熟。那是用柴火烧煮的豆浆,因为我从那飘出的味道里,闻到几缕柴香。这久违了的香气,让我想起童年的故乡,也是山里,也是一座古屋,柴火烧开的豆浆,与老墙老瓦散发出的霉味,一起飘荡。那时候,也许很累,也许很烦,闻到这样的气息,心头便涌上阵阵柔情暖意。如今,故乡的老屋已没了踪影,从他乡的古厝里飘出的豆浆气息,竟让我感到如此亲切。
  返程时,从东侧的山坡回望大厝,大厝的墙体似乎被埋在山里,只露出几波起伏的屋盖。这才看出,大厝并不是在当初的那片草坪上直接盖起来的,而是人工下掘了数米之后,再立基建房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斜风斜雨对房子的侵蚀,还是要让大厝隐蔽一些,以避免不必要的骚扰?不管怎样,那状似匍伏的姿态,让人想起谦卑的老者。把自己融入泥土,融入大地,尽快多吸纳地气,领受地母的滋养,也许这就是大厝经风历雨数百年的奥秘。      壶山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