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想不到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却被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乡村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唱红了,让亿万人民记住了它。 苔花虽小,却在我和父亲的心灵深处,占有一席之地。故乡家门口一个阴暗的角落里长年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苔藓,它们总是寂寂地,兀自开。母亲怕我们滑倒,几次三番想要铲掉它,可父亲总是柔声制止了。茶余饭后,他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旁,默默注视着它们,仿佛要在苔藓中找寻什么。 一到夏天,那一片僻静的幽地总会冒出一朵朵白白的、浅浅的小花,星星点点的,毫不起眼却惹人喜爱。记得一个雨后的黄昏,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回家去,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了。低头一看,是那嫩嫩的、绿绿的、极薄极柔的苔藓。 我索性坐了下来,仔细打量起那些我之前不曾在意过的小花。不知什么时候,父亲走了过来,扶我起来,轻轻说了句:“你别看它们小,有一天它们也会像牡丹那样绽放。”父亲说那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希冀,仿佛对我说,又仿佛是对自己说。 年幼的我,似懂非懂,只以为他是说给苔花听的。如今,独自默然坐着的时候,细细回味父亲那几十年的教育生涯,酸甜苦涩的滋味就会涌上心头。那个时候,没有自行车,更没有汽车,能依靠的只有双脚。彼时父亲在山旮旯里工作,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才来到学校。有时,裤筒上沾满泥浆;有时,衣襟上尽是露水……他的身影在我眼前越拉越长,我的思绪仿佛也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父亲总是准时来到教室。那时还没有电铃,只有一个古老的铜钟。每个学生只能轮到值日时才能去敲钟,那悠悠响起,绵长的、有节奏的钟声不经意就成了村里人报时最准的“北京时间”。再一节课就要放学了,赶紧做饭去,于是袅袅炊烟升起…… 那时学校是土木结构的,土操场雨天一片泥泞,晴天则尘土到处飞扬,却是农村孩子最美的乐园。学校没有围墙,时不时会闯入几只呆立的小羊,或一群欢快寻食的鸡鸭。那棵覆盖半个小操场的古老栗子树,一天变三个颜色的成片木芙蓉花,弥漫着整个校园的夜来香……它们都在角落里和我一起安静地听老师讲课。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便是父亲教育用具的所有。他的中山装口袋也像很多老师那样,上面插着两支钢笔,一红一黑。一支用来写教案,一支用来批改作业。教室虽然很小很挤,但感觉很新鲜。一张条形桌二个孩子共用,桌面凹凸不平,上面刻着各届学生留下的“墨宝”,有的课桌上甚至还留下一条深深的“楚河汉界”。 整个教室唯一有粉刷的那一小块墙壁叫黑板,那是传播“知识之花”的唯一窗口。父亲总是在上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块黑板,虽然年代悠久,却弥漫着一种窗外的芳草气息。一下课,学生们都争着去擦那块布满裂痕的黑板,纷纷扬扬的粉尘如天女散花。 夜幕降临,高年级的孩子要参加晚自修。他们早早吃完饭,提着一盏煤油灯欢快地走在乡间小路上。流萤点点,灯光闪闪烁烁,乡村夜色顿增一道迷人的光芒。自修完了,学生们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踩着月色,伴着虫鸣,一路走走笑笑,回家去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依旧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一摞摞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夜深了,星星困得直眨眼。这个时候,唯有窗外的苔花在一隅静静地伴着父亲。 时光似水,越流越远;岁月如歌,余音犹在。长大后的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踏上了三尺讲台。幸运的是我不再像父亲那样一大早跋山涉水去学校,不用徒步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小路上,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明亮的大马路。我可以驱车前往学校,然后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校园。 操场上漫天卷地的尘土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塑胶跑道。操场四周绿荫环绕,各种花草树木四季次第开放。走进细瞧,每一种花草树木都有标识牌。操场四周,各种健身器材有序安放,有单杠、双杠、健骑机、腰背按摩器、坐蹬器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操场后面,便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不仅楼层多,而且空间大,有科学室、音乐室、图书室、电脑室、美术室、心理健康教育室、综合实践室……各种各样的教室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冬暖夏凉,为学子们提供了最好的硬件设施。 走进教室,班班通一体机一开,网络一连。瞬时,就走进互联网时代。上课的方式比起过去,不知丰富了多少倍。你想要课件可以直接下载,想要资料可以直接查询,想观看视频直接点开,想发邮件直接发送……语文老师,借助互联网,可以播放优美的朗诵;数学老师,借助互联网,可以直观地在大屏幕上画几何图形;英语老师,借助互联网,把最地道的英语传递给孩子…… 想不到,四十年后的我与“苔花”再次相遇了,相遇在袁枚的诗里,相遇在梁俊和乌蒙山孩子们的歌声里。与父亲不同的是,除了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之外,我有了推拉的黑板,有了宽大的屏幕,有了悦耳动听的朗诵音频,有了高清的微课视频。我在声、光、影的世界里,把苔花、牡丹展示给他们看,把梁俊根据《苔》改编的歌曲播放给孩子听,把知识以流媒体的形式传递给孩子们,多维度地开发孩子们的能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优美的旋律响起,无华的童声如天籁传到耳边时,我似乎回到了儿时的故乡,故园角落里那一片默默生长的苔又在眼前浮现了。“别看它小,有一天它也会如牡丹绽放”。我的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终于明白了父亲那时说的话。 光阴似箭,一闪而过,无论是匆匆而过,一路留下痕迹的粉笔,还是板擦在黑板上悠然飘过,洒下片片的烟云——那一小片苔花凝系了我家两代人的教育情怀。小小的苔,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阳光不曾到达的地方,寂寂地,兀自开。它没有牡丹那样富贵妖娆,那样万众瞩目,但依然努力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即使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那又何妨?只要初心不变,风一来,即使是如米小的苔花也有绽放的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