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炽热的童心,一颗陨落的文学之星。她,就是我的表姑黄衣青,因患肺炎,2013年6月25日病逝于上海,迄今5周年了。 黄衣青于1914年出生于仙游县城。照本土虚岁算,享年刚好百岁。有人评论,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能活到百岁的非常稀罕,在咱们福建仅有2个,其中一个是冰心奶奶,另一个则是我的表姑黄衣青。而表姑黄衣青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是因为她一辈子拥有一颗炽热的童心。 表姑童年的时候,常常喜欢坐在门外小石阶上,津津有味地看着污水沟里爬动的幼虫。下雨时,又常常站在窗下,全神贯注地看着忽而冒出忽而消失的水泡……好奇的童心,强烈的求知欲,加上特定的家庭环境,自幼就孕育着文学创作的萌芽。 黄衣青从1934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那年,她在大夏大学选修陈伯吹老师的儿童文学课。陈伯吹老师初期讲授儿童文学概论,介绍安徒生的童话、马克吐温的小说、王尔德童话以及阿丽思漫游记等作品,使她对儿童文学产生极度的兴趣。期间,她在《儿童晨报》发表了长篇译作,在《儿童杂志》《常识画报》《小小画报》上发表了些许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1936年年底,她到日本东亚学校补习,也将翻译的作品投寄给《儿童晨报》。1937年回国后,生活无着,由厦大同学介绍到桂林中山纪念小学当教员。这期间,她整天和孩子们打交道,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和探索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动态,为日后儿童文学创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表姑回到上海,怀着一颗炽热的童心,在陈伯吹主编的《小朋友》杂志当编辑。其间有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在《小朋友》《童话连丛》《儿童世界》等刊物上。解放后,她转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小朋友》期刊编辑室主任、编审。1950年,表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自幼失去亲生父母,不知亲人何在,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与表姑黄衣青相认,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第一次尝试着投寄信件,讲述自己的生平以及个人爱好文学的情况,她即刻回信,还寄了篇当时发表在《兴化报》上的短篇散文《彩色的雨丝》。表姑在回信里希望我“在党的培育下,很好发挥作用。培育出更多的下一代,在工作中作出贡献。”谈到写作,她说:“从事文学创作,需要艰苦劳动,特别是实践。”还说:“想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但需要深入小朋友的心灵。”她鼓励我“先写些散文,短篇小说之类,然后写长篇较妥。”1989年秋季,我趁着县教育局组织部分校长到上海参观学习之机,找到她并从此相认。 她居住在上海胶州路,一幢二层既古老又狭窄的房子。堆满书籍的小房间里,显得有些杂乱。首次见面,我再次讲述自己的经历与遭遇后,表姑同情地说:“我不知道表哥(即我的亲生父亲)还有你这个后代!要不来上海,免遭那么多遭人遗弃之苦,大不了多双筷子。”我听了眼眶湿润,五味杂陈,难以言表。当时,我顺便带去地方特产压缩龙眼干肉,而她回赠给我是一盒从未尝过的巧克力,还有她的许多书籍和绘画作品。那时我才知道,她除了文学创作外,还擅长国画。 翌年,正在上小学4年级的小女儿,把语文老师布置学生“给亲友或老师写一封信”(此信刊发在当年县进修学校编辑的小学生作文报《小花朵》上),于是就将整张报纸寄给了姑妈,并请姑妈给家乡的小朋友写几句话。不久,我女儿收到了姑妈用“少年儿童出版社”信笺写的回信。信中教育我女儿“除了多观察体验生活外,还要多读文学名着,勤于写作,在创作道路上,洒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作品。”同时告诉全县的小学生,“可喜的是家乡有不少报刊,如《小花朵》都是哺育未来作家的摇篮。当然,作为《小花朵》的新苗,不一定都能成为‘家’,可是能使未来的一代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是从事任何职业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听起来十分亲切,句句话充满了老一辈作家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此后,表姑还为福建的《小学生周报》写了《童年,在桂圆树下》。1992年8月,表姑寄来了《黄衣青作品选》,此书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列入《骆驼丛书》出版。当年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瑛文在序中评述:“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志士仁人,怀着赤子之心,倾心于儿童文学的崇高事业,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表姑步入晚年后,依旧童心未泯,笔耕不辍。 我在网上看到了老作家汪习麟2015年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说他也不知道表姑逝世的消息,还是“去年(注:2014年)春天圣野电话中说起”的,还说“百岁老人去世,既不见报上的报道,又不见家属的讣闻,更不见老人近亲的纪念文章”。表姑家属就遵照她生前的嘱咐:“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不要惊动任何人。” 现在,我家里唯一珍藏的只有表姑赠送的几本书,其中最丰厚的是《黄衣青作品选》,还有2幅水彩画,一叠她老人家的亲笔信。而更为珍贵的是她的后代为她特地制作的可播放29分钟的录像。录像中可见:鹤发童颜的表姑那是那么安详自在,喜欢和儿孙们一起看书一起活动,表情充满童真童趣。 我想,儿童文学这块园地至今还不是那么旺盛,我多想接过表姑手里的笔杆子,也希望广大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工作者,怀着一颗炽热的童心,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意志品格塑造和心灵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精神食粮,着力打造儿童文学的时代精品,培育优秀的儿童文学品牌。 (刘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