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一部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志书
——简评《后郭村志》
【发布日期:2018-07-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后郭村志》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在我接触到的志书中,全国的村庄有《志书》的是第一次看到。这几天把洋洋73多万字的鸿篇巨着浏览一遍,深感这是一部资料丰富、编排科学、分类合理、文笔通顺、图文并茂的着作;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后郭村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着作。我在品读这本志书的同时,深为编纂者的呕心沥血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所感动。据说该志书尚未付梓,便得到接触志书初稿的单位和人员的认可。我们有理由深信,这部志书出版后,对于后郭村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后郭村志》从宋太平兴国8年(983年)写起,共分19章79节,各章节大部分从源头资料抓起,以资料叙述历史发展进程,时间有序,层次分明,活脱脱地勾画出后郭村的发展面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个特色:
  特色之一:突出时代主旋律,浓墨重彩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的变化,它由一个“半吃半饿”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被省政府授予“文明村”。
  新中国成立后,后郭人以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为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审时度势,筹集资金,找准目标,先后成功地创办草编工艺厂、华侨机砖厂和布绒厂,产品受到客户的好评。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财政的收入,1993年后郭村财政收入达百万元,一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农业生产上,后郭村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建电灌站、渠道等,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十年九旱的状况,从而保证农业稳定快速发展。1991年起,后郭村用二年半的时间围海造田,成功围垦面积达500多亩,增加了种植面积。这是了不起的业绩,充分体现了后郭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智慧。
  为了进一步加大小康新村建设力度,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美化群众生活环境,村两委根据集体经济实力,修建乡村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安装自来水,架设供电线路,规划建设村民新区一条街(后郭街)。这对方便群众生活、节约建房用地,起了示范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句话很形象地说出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后郭村的党员干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围绕小康新村建设的目标,民主决策,分工负责,上下同心,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发挥了带头和表率作用,因而多次被省委、市委、区委评为先进党组织,后郭村也被省政府授予“文明村”。昔日脱贫功在不舍,今朝创富志益弥坚。
  特色之二:着名侨乡,本村境外华侨人数比境内村民人数还要多,类似这种情况全国少有。
  后郭村地处兴化湾海边,有5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目前全村人口5000多人。因地少人多,早年众多村民即往海外谋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侨居海外侨民达6000人左右。本村境外华侨人数比境内村民人数还要多,类似这种情况全国也是少有的。志书中反映华侨的特色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侨居海外的历史悠久。书中引用“早在宋代,境内就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藩者”的历史记载。充分体现了后郭村先民那种特立卓行的气概。二是出国的历史背景清晰。后郭村地少人多,早年众多村民前往海外谋生,其中有避于兵祸而漂泊海外,也有被当作“猪猡”贩卖去国外充当苦力。解放后,多数是跟随先祖足迹出国谋生或传艺授徒;特别是1972年后,各级党委、政府执行关于放宽公民因私出境限制的政策,申请出国探亲和定居者渐多了,还有的以劳务名义出国,而后转为定居;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自费留学,学成后留在所在国自谋职业的,这些资料比较系统。三是人数多、分布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侨居海外的侨民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的定居在我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四是艰苦创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马来西亚的林荣、林亚礼、林瑞林,新加坡的陈金和、刘文森等,他们都是较为成功的企业家。五是情牵故土、造福桑梓。从后郭村华侨的历史看,他们有的从“青单客”到“外籍华人”,从孤身漂洋到携眷定居。但不管当代外出,或隔代侨生,他们都不忘乡情故土。他们数十年拼搏,历尽艰辛,事业有成后,都会不遗余力地积极支持家乡的文化教育建设和各项的公益事业。正所谓:金玉有所值,侨心却无价;他们所体现的是海外游子对家乡真挚的爱和一片赤诚的心。
  特色之三:一村两校,八闽稀罕九州少见。
  志书中对后郭村重视文化教育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个村庄重视文化教育是由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村庄濒临兴化湾,耕地属咸田、黑灰田、灰黄泥田和赤沙土等贫瘠土地,又是人多地少,难得温饱,故有“田头后郭,半吃半饿”的谚语。为生计很多人背井离乡,赴南洋谋生。这些乡亲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只能靠拉洋车和卖苦力维持生活,深受没有文化之苦,迫切希望下一代得到教育,为生计铺开一条出路。莆田有句俗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恰逢清末民初,执行废科举兴新学运动,村内开明人士陈振华(别号寿田,上海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师)先生,于民国15年(1926年)辞职回乡,利用三教祠办起2个班级的小学,到1933年发展到6个班级,学生人数也发展到100多人,成为完全小学。附近乡村的螯山、鲸山的学生也到后郭村来就读高小,形成早期办学风格的开放性。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益加重视,教学质量一直在本地区名列前茅。
  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遂成为后郭村的文化观念,负笈求学者与日俱增,给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这一劲风,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4年,村两委和海外热心教育的乡贤组织校董事会。在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林荣、劳工部部长林亚礼的领首下,由新加坡仙宫堂董事部刘文森、陈亚华、陈庆棋等先生负责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侨胞、港澳同胞筹款募捐,共集资130万元(后又筹集30万元教学基金),于1986年建成一座校园占地面积13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校园,其中有三幢教学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并配备了体育室、实验室、仪器室、卫生室等设施。由爱国爱乡侨胞和港澳同胞自筹资金,辅助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建起一所完备的美丽的中学,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日,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百年树人教育为主,千秋伟业人才领先”早已成为后郭村承先启后又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后郭是海边的一个村庄,却有完备的中学和小学,而且规模和环境都很好,这在八闽是稀罕,在九州也是少见的。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后郭村志》本着贯穿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载后郭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得当,体现时代风貌的要求,使之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发挥“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如今,后郭村走进新时代。我们坚信,在新一轮的创业中,遵照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接再厉,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后郭村一定能够建设成为“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美丽新农村。                           (陈金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