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中旬上证综指跌破3000点关口以来,A股上市公司护盘行动火力全开:除增持、回购外,终止减持计划、加码中报分红等手法密集上演。市场人士指出,因企业存在个体差异,护盘力度和实际效果面临较大差异,投资者要注意结合公司基本面,在护盘大潮中寻找价值投资机会。此外,随着上市公司纷纷出手护盘,或意味着市场底部临近。 打出组合拳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从6月19日至7月2日晚间,沪深两市共有36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司大股东、实控人或董监高增持计划或进展公告。而去年6月,公告增持的企业数为248家。 在众多增持计划中,拟增持金额在千万元级别的占大多数,增持比例一般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或3%。拟增持规模逾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不少公司还同步打出包括回购、中期分红预案在内的护盘“组合拳”。此外,新文化、中金岭南、元隆雅图等十余家公司日前宣布终止或提前终止此前推出的股份减持计划。在护盘行动此起彼伏之际,去年一度风行的“兜底式”增持重现江湖。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认为,一些上市公司股价已临近平仓线,为避免股票发生“爆仓”风险,重要股东进行自救很有必要。另外,由于本轮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非理性因素,重要股东出于公司长远发展和内在价值的考虑,买入公司股票可理解为一种投资行为。 护盘效果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出手护盘向二级市场投资者传递了积极信号,打包增持、回购等各类稳定股价行动并不一定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共有62家公司重要股东累计增持超过总股本的2%,但这62只个股股价仅有5只取得正收益,其余57家公司股价仍低于年初价格。 “公司基本面以及股东护盘力度的不同都影响着市场情绪,继而反映到公司股价上。”付立春说,不同公司之间的质地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差异,如果公司基本面向好,护盘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就容易提振股价;如果公司经营业绩和成长性不佳,那么即使其出手护盘,起到的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此外,公司的护盘力度和最终落实程度存在差异,这也会引起市场不同的反应。释放筑底信号 “上市公司开启增持行动,虽然不能够说明这是股市完成探底的过程,但起码是阶段性底部区域。”华南一家证券私募基金负责人表示,A股破净率大幅提升、定增倒挂现象的频繁上演以及股市平均市盈率显着下降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可视为A股长期投资价值逐渐增强的信号。 “过去一段时间A股震荡下行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大量减持不无关系。”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上市公司护盘让市场增持力量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市场稳定的基础变得扎实。从A股历史看,上市公司集中增持回购,整体上都对提振股价产生了较好效果。以增持回购增多为代表的“护盘潮”,一般都是市场阶段性筑底的标志。2016年1月A股调整至2600点附近,为提振市场信心,上市公司股东积极增持股票。当时共有563家公司获股东增持,最后股指触底反弹。2017年4月-5月沪指从3300点调整至3000点附近,上市公司兜底式增持引发市场关注,最后股指触底反弹。一定程度上,产业资本增持行为暗示着相关个股可能已进入投资价值区间。 天风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彪认为,产业资本增减持,即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买卖自己股票的行为是行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一旦发现产业资本增持家数/减持家数这一比例明显提升,要么是一轮大行情启动的先兆,要么是市场企稳反弹的重要信号。 (中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