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南宋理学家林光朝(上)
【发布日期:2018-07-12】 【来源:今日头条】 【阅读:次】【作者:】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自号艾轩,南宋兴化军莆田县连江里人(今黄石镇郑庄),南宋大教育家、大理学家,世称“南夫子”。长期在莆田各地授徒讲学,自成学派。宋隆兴元年登进士第,因仕行道,历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历任袁州司户参军、左承奉郎、永福知县,以及着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广西提点刑狱、广东提点刑狱、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等职,也曾授官为中书舍人兼侍讲。林光朝被誉为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学倡东南的硕儒,他一生致力于圣贤践履之学,笃守儒家伦理道德,并开创南宋理学的“艾轩学派”,成为东南理学的先驱人物。


 少时力学


  早年,林光朝在家乡随从林霆为师。林霆是政和五年进士,博学经史,尤精象数,笃行义、重名节,力诋秦桧和议之非,官至湖州通判。林霆的学行,对林光朝的启蒙与一生行藏影响甚大。由于林霆与史学大家郑樵向有金石之交,气节相投,林光朝通过老师得以结识了郑樵。其后,林光朝和郑樵不时往来,他向郑樵借阅图书,跟郑樵抄写古籍,与郑樵讨论学问。郑樵在史学上的不凡建树,无形中对林光朝的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少时力学知书,无疑让林光朝的目光超越了同龄人。


科场两挫


  宋高宗绍兴初,恢复开科取士。绍兴五年(1135),林光朝与兴化县人陈昭度赴临安应试。陈昭度时年十九,为人正直,精通理学,他与林光朝二人志节相投,林光朝更是登其堂拜母,他与陈昭度情同兄弟。同时也结识莆田举子方翥,与方翥相知,也是林光朝学问提升的一个重要时期,林光朝经常从博学的方翥那里得到启迪,为他日后做好学问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年,陈昭度一举登进士第,但林光朝与方翥都落第。这也是林光朝第一次落第。
  绍兴八年,林光朝再赴临安应试。此科莆阳举士大显身手,十五人登进士第,黄公度夺得大魁,陈俊卿获取亚魁,龚茂良以年十七为“榜幼”,邓普以年七十三为“榜尊”,被誉为“四异联科”,方翥也上了榜。但林光朝却再次落第。


 学问有成


  程颢、程顾创始的理学,为朝廷所推崇。程门子弟杨时、尹淳去世后,盐官人陆子正尝受学于尹谆,后又师从杨时的高弟王信伯,学问精深,造履清白,忧国忧时,鲠直敢言。林光朝听说了这事,就不再以科场得失为意,前往吴中从陆子正游学。从此以后,林光朝专心致志于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出入起居,必中规矩,深造独得,学以致用,终于成为莆阳理学之祖。世称“其学探道德性命之蕴,慎言行动静之节,通甲兵钱谷之事”。
  林光朝的成就是根植于他的勤学、积累。而林光朝一生手不释卷,更是他有立论之功的根源。晚年林光朝曾致书王舍人谈及读书的癖好,说:“某一生来收拾书卷,每自吴中来,必至空囊尽买书。”“某觉得早衰无他想,惟贪把书卷不减少年时,终日在案头翻故书,以此为实历日子。然实历殊不易得,往往为俗事所分。读书如饮啖,一日不得食,便如所空薾(空虚);三朝五日,或不近书卷,亏耗自不少,每以此自警。一生停蓄来,唯此为最。每一开书卷,便觉眼明,此为一如意事也!”由此也看出林光朝在学问积累上所养成的苦功夫。


授徒讲学


  宋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林光朝由钱塘返莆,“开门教授”,在自己少时读书的蒲弄草堂讲学,后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在黄石东井“红泉宫”举办”红泉义学”,供馆谷给四方来学之人。各地从他学习的每年不下数百人,以莆田、仙游、福清等县多,更有远道长溪慕名而来。林光朝教学时间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
  南宋大诗人刘克庄称赞林光朝:“初,艾轩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因此,林光朝被称为“南夫子”。林光朝平生不喜着书,只把从师得到的圣贤精细之意,口授学生,使学生心通理解。
  林光朝授徒讲学,继承尹焞“学者以学为人的“育人思想,”教人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起始),不专习词章为进取(科举人仕)计。学内容以“六经”为主,对《易》、《诗》、《礼》,精通默识,间为章句(解释章节、句读),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使诸生涵咏体践,知圣贤之心,而不在于训诂。自己则身体力行,出入起居,语言问对,无非率礼蹈义,感化士者,卓然有“南夫子”之号。朱熹在《答艾轩公书》中说“熹久欲有请于门下而未敢以进”,体现了朱熹对林光朝的敬意。
  理学大师朱熹回忆早年路过莆田时,听林光朝讲学,“听者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这也反映林光朝讲道之生动精彩,影响之深刻经久。虽然林光朝仅口授学者,一生却未曾着书立说,但从传世《艾轩集》所存三十八节《策问》,可知其与生徒问对,内容广泛,涉及政治、法制、经济、人才、军事等,语言通俗,比喻生动,说理精辟,见解独到。
  林光朝以践履之学授徒讲道,培养出一批经世人才,不少生徒“擢高科、登显仕”。如莆田的刘朔、刘夙、黄刍、陈士楚,仙游的林肃,长溪的杨兴宗等,先后登进士第出仕。莆田的卓先、林恂如,福清的林亦之、魏几、林阿盥,仙游的傅蒙等,在学术上也颇有成就。
  更难得的是养成一代新的士风,以至于南宋名相、诗人陈俊卿评价说“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必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始作成之也”,“开门教授,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者甚众”,“以至生徒经行井邑而衣冠肃然,有不可犯之色。人虽不识,望之知其为艾轩弟子也。莆之士风一变,岂无所自(由来)?”仅以莆田来说,林光朝还在黄石谷城山松隐岩、国清塘濯缨亭,及东峤五侯山蒲弄草堂,授学传道。


自成学派


  林光朝因其精湛之思,加之锻炼之功,其学术亦深造独得,自成一家学说,自成南宋理学之分支——艾轩学派,也称红泉学派,成为东南理学的先驱者。黄公度赠诗云:“千载有人扶古道,一时倾盖尽儒冠。”(《寄林谦之》《宋史》称“南渡后,以伊、洛之学(理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林光朝常说:“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太虚,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本源的一个概念。今学界据此认为,林光朝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