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望月,想其高洁。月该是天地间的高士吧!空山无人,疏影花开,不食人间烟火。那月轮在云层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总有一个刹那,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潦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本质的东西是最能打动人的。 如果给月影几个关键词,那么是:清远,深美,云蒸,霞蔚,熹微,磅礴。月是一出大戏,是在心里面的一个深厚的交待。 月影黄昏绝非萧索寂寞、凄凉惆怅,虽然不同于春天相邀陌上赏花去,也自有一番清澈似琉璃的干净与潋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自然是喜欢月影的,怎样的诗情才暗香浮动呢? 早年我读此诗,觉得没什么深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吗? 及到后来,反复诵读和揣摩,我才有了较深一点的体悟,这是一句多好的诗啊,它的意境是那样的朴素、简洁、空远和清澈,若是高调一点说,这句仅十四个字的诗,呈现和暗示的却是对生命本质的顿悟和对永恒的宇宙宿命的观照。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月影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我们若是走进深山,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山谷深深,山峦重叠,空山寂寥,世界静如太古,突然,不知从哪片林子或哪个幽谷,传来水流的声音,那梅花与月影相遇相撞,又变成了此起彼伏的融合,那水流于是被放大、时光被拉长了,仿佛有许多人、许多物,都在传递一句惊世话语。 那月光与你擦身,你也似乎加入了对那暗香浮动的光影里,静了下来,无边月色融化了那清流,空山,圆月,梅花开,那太古般的静,就像这深山从来没有出现过人语人声一样。这时,只看见,月光的余光照进梅花里,又从枝叶间漏下,静静地照在雪地上。在此时此山间,天地浑茫,万物消隐,只有寂静的宇宙和寂静的空山,重复着万古的寂静。 那么,那位始终没有出面的观察者,他此时的心境是什么呢?作为绝尘出世之人,他那空远的心,无关风月,无关悲喜,他的心境,超越了世俗的所谓悲喜,他的心境是一片湛澈、空阔和宁静,因为,宇宙的玄机和生命的深意,在这一刻已经向他敞开和呈现,他的心,已洞悉了天地之心。一颗洞悉了天地之心的心,已然与天地合一。 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恭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喧嚣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也太专注于自己,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景。 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四周,也许我们会发觉整个世界都变了。变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所以,偶尔放慢脚步,静下来,让眼眸以最大的可能性把天地随意浏览一番,我们将恍然大悟:世界还是在时时装扮着自己。 当此之时,我们不妨重新返回经典的阅读和古典的阅读,走近古圣先贤的心灵世界和诗意乾坤,体味他们的诗心、诗情、诗意和诗境,沐浴古时的晨光落照和灵性点化,重建我们的灵性世界和诗意乾坤,找回我们对诗、对心灵生活、对语言的那种初恋般的感觉和那份深情认领。 (许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