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作为前庙后学的崇文重教之地,仙游县文庙的确对仙游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到过不小作用,是仙游纯民风、兴教育、出人才的发祥地。有关史料记载,曾在这里读书的不少年轻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功名;自唐后期到清朝末年的1000多年间,书院授学绵延不绝,创造了辉煌的科举文化,全县共孕育出5位状元、8位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近700位进士,诞生了蔡襄、郑纪等一大批为民请命、廉洁奉公的官吏;秉承着“地瘦在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上世纪60年代仙游县曾连续三年获全省“高考红旗县”。为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全力建设“文教强县”的积极性,去年8月底,仙游县纪委、文体局和县博物馆充分挖掘仙游文教历史和本土丰厚的廉政教育资源,斥资30多万元依托古代仙游最大的教育场所“县学”、见证古代仙游文教高度发达的仙游文庙建成古色古香的“勤廉馆”,占地面积122多平方米,由“仙游古代教育”“仙游古代廉吏”2个部分(包含前言、结束语)的主题展厅组成,全方位展现了仙游历史上引以自豪的教育成就、文化脉络和仙游古代清廉历史、勤廉典型及廉吏的风采,采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片资料、照片、书影、文版、实物、景观、视频播放、专题片和场景模型展示等形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勤政廉洁,重振仙游教育雄风。 显然,重修后的仙游文庙,由于依旧注入儒家之魂,成为仙游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些重大传统节日展览和文体活动等大都在此举行,培风脉、纪地灵、壮文风、正风俗,堪称仙游千年古邑的“城市之魂”,既可提高群众的人文素质,促进文明建设,还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寻根谒祖、思乡爱国的感情寄托。就这样,涉台文物单位的仙游文庙,眼下重又成为仙游文化的城市坐标,正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艺术和动人的传说,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海内外游客和莘莘学子。这不,连日来,许多高考优秀学子到仙游文庙拜谒孔子,既是对仙游祭孔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激励广大后学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参加拜谒的学子小林说:“通过活动,我感受到孔夫子当年说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凌云壮志。在以后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保护好文庙,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该县纪委组织宣传部部长陈志东一言中的地说:“我们重修复建,缅怀先哲,追溯历史,目的是激励当代,建设美好未来。要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凝聚起海内外仙游人的力量和智慧,加快科学发展,为实现仙游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