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特别报道
不遗余力全面提升湄洲岛“颜值” 努力实现“村美民富”
【发布日期:2018-09-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晚报记者 林垦 通讯员 林春盛】

湄洲岛西亭澳郁郁葱葱的人工红树林景观

湄洲岛引进全省首家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


生机盎然的湖石淉


清洁家园


清理水沟


园林公司的工人们进行绿化工作


清洁家园


  在水之湄,在海之洲,有屿如眉,碧海蓝天,飞鸟游鱼。这一座洋溢着温暖,拥抱着祥和的岛屿就是湄洲岛。一直以来,湄洲岛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嘱托,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于发展全过程,并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保护好湄洲岛的若干意见》,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机制,保护好岛上的自然生态资源。这些年,在政策的引导以及各方的努力下,湄洲岛的“颜值”有了显着的提升。

  湄洲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打造“一区三岛”,倡导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加大海岛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生态保护立法,守住全岛生态红线、天际线和海岸线。在改善水环境方面,湄洲岛尽心竭力,将河道保洁、河道清淤、河道修复、水质检测等作为常态化工作展开,并持续开展全岛污水收集全覆盖和三格化粪池改造,建设污水次干管40公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座,率先将污水管网延伸到每家每户。
  湖石淉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湄洲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卓着成效的一个案例。过去的湖石淉脏乱差,湄洲岛通过对污水的收集、水质净化、周边5条排洪渠整治、植物种养等方式,对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统实施综合整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湖石淉湿地水量形成支撑,改善湖体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
  经过综合整治,湖石淉及周边水渠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V类,湖体面积得到扩容,亲水平台、避暑凉亭、沿岸步道和绿化景观等也初具规模,生机盎然的湖石淉成了岛民、游客和白鹭栖息休闲的好去处。如今,再次来到湖石淉,可以看到一群白鹭栖息于此,它们在此飞翔、筑巢、繁育,构成一幅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
  自开展共建美丽乡村工作以来,湄洲岛坚持“处处都是景点”的理念,围绕“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目标要求,按照“扫、拆、摆、分、粉”五清楚的标准,着力在“洁化、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产业化”上下工夫。通过湄洲岛领导干部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岛屿景色日新月异,夯实打造“一区三岛”基础。
  湄洲岛将共建美丽乡村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利用湄洲岛文化底蕴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街”,全力提升村庄内部环境,优化旅游服务功能,把卫生环境、旅游环境、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村美民富的目标。湄洲岛以环农村、环景点和沿路、沿沟、沿河为重点,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治污水、治垃圾、治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轰轰烈烈开展共建美丽乡村整治行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曾经,湄洲岛上街道脏乱,污水乱排,禽畜乱跑……“脏乱差”"的环境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给岛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也给来岛游客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反观如今,湄洲岛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蜕变。湄洲岛党工委、管委会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立足点,围绕建设“朝圣岛、旅游岛、生态岛”目标,以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整治、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为主攻方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据了解,湄洲岛去年就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当时湄洲镇拆除鸡栏鸭舍1200多处。今年,部分村庄出现反弹复建禽舍现象,为此该镇再次组织清理整治,拆除鸡栏鸭舍800多处,全面取缔畜禽养殖。
  湄洲岛结合创建5A级景区、共建美丽乡村,仅垃圾处理一项,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全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行全岛垃圾不落地工程,完成垃圾压缩站提升改造,并采取政府采购模式,由专业公司对全岛干道、村道及重点旅游区域进行保洁,全岛垃圾收集率达100%。今年5月份,湄洲岛在全省首家引进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在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与高效处理处置的同时,实现垃圾污染物排放削减,大幅度减少垃圾外运量。
  早年,湄洲岛由于地处海岛,地理位置特殊,缺少基本的垃圾处理设施,不得已采用垃圾就地填埋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全岛垃圾集中运往位于湄州岛环岛南路边上的垃圾填埋场,有效解决了当时全岛垃圾无处处理的尴尬境地。
  为抓紧治理垃圾污染,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改善湄洲岛人居旅游环境,留住美丽乡愁,湄洲岛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湄洲岛环岛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决定通过政府向社会采购服务的方式,实施该垃圾填埋场搬迁工程,计划采用分选及破碎处理技术,将全部存量垃圾进行挖掘分选及破碎,对分选及破碎后物料进行妥善处置,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实现资源利用,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此外,湄洲岛垃圾资源化利用站也于3月底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湄洲岛在各村居投放了垃圾干湿分离桶,实现垃圾的初步分类,并着力引导群众自觉实行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优化农村环境。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