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历代帝王还把孔子尊为“万代师表”, 在地位排序上“天、地、君、师、亲” 位列第四。民间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称家庭教师为“西席” 和“西宾”。 古代学生入学还要行拜师礼。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1985年全国人大会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第二年邮电部还发行了教师节纪念邮票。邮票图案由黑板、讲台和献给教师的鲜花组成,既概括地表现出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也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教师的尊敬和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之情。我国台湾省也把孔子的诞辰(换算成公历)9月28日定为每年的教师节,并举行祭孔大典。 “ 教师” 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 简称“师”。 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 由高级军官“师” 氏任教。由于“师” 是传授知识的,而“教” 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从而使“教师” 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它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它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根据社会分工和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事实,把教师定义为,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人员。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传、师长、先生此类称谓。至于“老师” 原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把““老” 与“师” 并称,逐渐地就不管年龄大小,辈份高低,一概称教师为“老师”。 明清两代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它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称教师为教员,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的意思。在古代,皇帝的老师则称“国师”。 据史籍记载莆田历史上也出了几位国师。如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陈经邦(1537~1616)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他仪度庄雅、雍容,皇帝戏称他为“白面书生”, 赞誉他“责难陈善”。 而明朝嘉靖皇帝的老师吴大田则是唯一不是进士出身的国师。 在文献名邦莆田,一直把老师称之为“先生”。 其实“先生” 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 这个称呼则指不同的对象。《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注解说:“先生,父兄也。”《国策·秦策》“先生坐,何至于此?”这一“先生”是指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第一个用“先生” 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所以后人称“开莆来学” 的郑露三兄弟为南湖三先生。自此始莆田人就一直把教师尊称为“先生”。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教师永远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所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是演员,却吸引着学生饥饿的目光;他们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丁东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他们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灵魂。这就是我们尊敬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