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到了中秋节这一天,说明这个“秋”的民俗活动接近尾声,因为莆田人(尤其沿海人)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凡是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给父母“送秋”的俗例。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其中“归宁”就是给父母“送秋”之意,俗指已出嫁的女儿在中秋节之前送礼物给娘家父母,体现出女儿对父母的孝敬和孝心。若遇刚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秋时,仪式更加隆重,而且还要把女儿送来的礼物一一展示出来,请宗族的亲人前来观看。 莆田的送秋民俗是有历史缘由的。莆田地处东南沿海,因古时田薄地瘦,几近刀耕火种,物产非常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莆田人民为了生存另辟蹊径,勇敢地向大海“讨生活”,一批批精壮男子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入海捕鱼;大胆地向大山“讨生活”,一批批强壮男子攀高登远、“愚公移山”、开山取石;智慧地向仕途“讨生活”,一批批莘莘学子挑灯夜读、“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孕育出2345名进士、12名状元、14名宰相的文献名邦。诸如此类重体力劳作和科举限制,均需男丁来完成。而女儿当时甚至成为家庭的负担,故产生了莆田沿海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甚至有的人家无奈地、含泪地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婴活活溺死。这种愚昧行为引起当地知府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改变这种愚蠢和无知的做法,当地知府积极倡导群众:中秋节期间凡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备办礼物回娘家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此举让父母感念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同样可以孝敬父母,以绝后患,因此莆田送秋传统代代相传,久而久之就成了莆田中秋独有民俗。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沿海农村随处可见那些身着红衣,肩挑一担用红布袋或红网兜套住就可以挑起的“十盘担”。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且有盖,以细篾条编织而成,再加以油漆彩绘,非常精巧雅致,大小有序,依次垒叠,两边各五个,故称为十盘担。送秋时将备好的物品如:桂圆、花生、红枣、芋头、米粉、猪脚、板栗、红团等和父母过冬用的衣物如:衣服、鞋子、袜子、绒衣、围巾等一一装好之后,由女儿亲自挑送到娘家。因为入秋之后气温开始下降,冬季即将来临,细心的女儿们都会为父母从脚到头备齐一套过冬防寒的衣物,以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娘家的兄弟自然会备办一桌还算丰盛的菜肴,与女儿、女婿、外孙或外孙女一道围聚一桌也算吃个团圆饭,畅谈工作、生产和人生。 据说送秋的礼物是有讲究的,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饼、白果、板栗、香芋、猪脚、花生油、米粉等,这些礼物虽不起眼,但每一样均有深意。桂圆,因中秋时节正是桂圆成熟之时,寓意团团圆圆;米粉,因其形状似寿翁花白的胡子,又长又白,寓意长寿;芋头,因过去日子过的清苦,人们常说“熬一熬就会过去的”,故本地话谐音“熬”之美意;猪蹄,出嫁的女儿给父母送大猪蹄,主要是给父母滋补身体,让父母身体强壮健康,寓意感谢父母生育养育之恩。随着生活条件不断好转,女儿给父母送秋的礼物也不断升级,除了以上四样不换之外,其余的逐渐取而代之,诸如:海蛏干、虾仁、墨鱼干、扇贝干、鲍鱼干、海参干、红菇、紫菜、发菜等高档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老祖宗留传下的许多传统民俗,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渐渐地被那些为互联网、微信、微博所束缚的年轻人简化掉或者遗忘掉。年轻人总能以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等为藉口,不擅于摆弄这些繁杂程序,或不断精简优化程序,或变相以金钱给付方式办理。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推陈出新、简约前行,传统的风情民俗革故鼎新、砥砺前行。作为父母养育了儿女几十年的恩情,他们不奢求你们多富多贵、光耀门庭,只求你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知足了;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欣慰了。送秋既然是孝敬长辈的传统节日,就应该继续延续这种做法,让送秋成为莆田一个特色的孝敬节,从而上升为莆田传统民俗的一张敬老名片。 刘青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