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爱家居
自力更生 寡居牵子挑重担 精准扶贫 爱心志愿谱新篇
由莆田晚报志愿者服务队牵头,莆田新网和0594莆田家装联盟爱心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参与的大型爱心志愿行公益系列活动第六十四站上周五走进秀屿区月塘镇双告山村双告山60-1号,为受助者吴凤英陈金满母子送去爱心——
【发布日期:2018-10-3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这个世界充满爱。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一个寡妇三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个家。这又是一个精准扶贫政策良好实施的好例子,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在国家幸福工程、精准扶贫措施惠泽和社会各界爱心支持下实现脱贫。
  “感谢大家!我们不需要帮助了,党和政府已经帮助我们盖起了新房子,吃的住的现在都有了!”爱心志愿者一行刚到资助对象的门口,一位老大娘便一边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家里,一边客气地推辞着说道。“这是她的真心话,她是一位坚强的母亲,30多年了,她一个人寡居牵子,将一对子女扶养长大,从不向人们叫过苦。”带头的双告山村干部黄金太和该村村民、0594莆田爱心家居联盟成员黄开章与大家作着解释。
  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刚盖不久的小三层房子,屋里还没有装修,但门头上方和屋里的红色挂布还是可以看出主人新居的喜庆之情。门口站着的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大娘,还有一位皮肤黝黑、一只手还肿胀得厉害、眼光呆滞、胡须疯长的中年男子,他们便是今天的爱心资助对象——69岁的老大娘吴凤英和43岁的精神障碍儿子陈金满。
  落座之后,嗓门有点大的吴凤英与记者侃侃而谈,将大半辈子寡居牵子的励志经历向大家和盘托出——曾经,双告山村是界外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的小山村。和许多家庭一样,吴凤英和她的丈夫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家人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生活还是过得平淡幸福。直到吴凤英33岁那年,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子女后突然离世,从此改变了吴凤英一生的命运。那时候,吴凤英最小的儿子才6岁,且这个叫陈金满的儿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精神智障。面对这样一个一贫如洗、负担很重的家,生性要强、勇于担当的吴凤英没有选择退却和离开,而是坚强地留下来,她知道,她的一对子女、特别是智障的儿子需要她一生无私的呵护。
  在料理完丈夫的后事后,吴凤英坚强地接过丈夫的担子,当起了既当爹又当妈的两重角色。为了这个家,她起早贪黑,除了忙家里的家务活和农活外,还干起了本该属于男人们干的脏活累活。那时候农村基建用的都是七八见方、一两米长的条石,而为了接活赚钱养家糊口,吴凤英凭着一股闯劲,总是与男人们比力量,用她弱小但坚实的身躯和坚强的意志,活跃在工地上和男人堆里。而因为她肯卖力气,再加上大家可怜她寡居牵子的身世,佩服她的担当,她的活总是干不完,从而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就这样,她硬生生地用坚强的肩膀撑起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
  然而,因为天生精神障碍,她的儿子陈金满却始终无法自力更生,在念了三年幼儿园后,实在无法上进的金满便回了家,从此过起了闲逛养病的终生日子,成了吴凤英一生的牵挂。在平时精神好点时,金满会去拣些破烂做点小工和农活,精神着差时,他会去抓蛇捉鸟玩,经常弄得遍体鳞伤,总之他根本无法自食其力,至今仍单身一人。前几天,他刚病情发作,去抓一条叫青竹丝的毒蛇,差点毒发危及生命,幸亏医治及时度过难关,至今手臂还肿胀得厉害。
  据村干部黄金太介绍,这些年,各级政府从未忘记帮助吴凤英、陈金满一家,她家一直享受低保待遇。党的十八大后,精准扶贫的东风劲吹,吴凤英一家也被顺利列入精准扶贫帮扶对象。现在,陈金满享受每月630元的低保待遇,村里还为他安排每月1500元的公益性照顾岗位,再加上农业产业脱贫扶助,吴凤英陈金满已经顺利实现脱贫。去年,造福工程将吴凤英陈金满列入新一批建房资助对象,在政府资金资助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吴凤英一家顺利实现了旧房翻新,圆了一辈子的新居梦,乐得她一见到人便夸“共产党好!各级政府好!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脱贫”。而且碰上各级政府来献爱心和慰问,要强而感恩的吴凤英总是百般推辞,她认为大家对她的帮助够多了,希望将爱心送给那些更加需要帮助的人。
  “感谢你们!感谢大家的爱心!这次我收了你们的心意,下次欢迎大家再来串门,但不能再带东西了!谢谢大家!”接过爱心企业佰诚商贸公司爱心代表吴金光、郑楚东送来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吴凤英激动地连声道谢。“我们的爱心志愿微不足道,重在践行,不求任何回报。当然,希望能够对困境人员起到一点小小的帮助。”吴金光告诉记者。
  “组织社会爱心人士践行爱心志愿活动,回报社会,莆田晚报的这个做法值得肯定,今后,我们将坚定地加入到这个爱心志愿公益行活动中来。”当天,代表0594莆田爱心家居联盟送来联盟本站众筹爱心款的莆田亿美嘉建材公司总经理林丽娥和特地前来参加活动的国本医疗集团莆田公司员工陈海锋由衷地道出参与爱心志愿行的感受。
  记者不由地想起前段时间不断有读者来电询问晚报爱心栏目组是什么动力激励着志愿者几年如一日对爱心志愿公益行活动的坚持和执着?我想,这与不断地与这些经历风风雨雨仍坚强地活着的人们谈论心路历程,不断地倾听他们被生活重担和精神噩运击打仍顽强地活着并从未失去希望的故事,不断地切身感受这些最能体现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中国农民特有的乐观拼搏精神,从而一次又一次触动我们心灵和激励我们前行的感受有关吧?!还有的,是看到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在社会各界爱心的帮助下,走出脱贫困境的过程,以及看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和声援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从中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精神等等有关吧!而这些,无疑正是我们爱心志愿公益活动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和价值所在。
  晚报记者 林双辉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