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过了千禧年,进入新世纪,我也从学校步入了社会,参加了工作。不谦虚地说,那时的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 来到了陌生的城市,我一边熟悉自己的工作,一边熟悉这座城市。当然,周末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去图书馆看一看,因为读书和写作是我的两大爱好。住在职工宿舍里的我,不可能有书房,甚至床前的书桌都是三个人共用的。偶尔收到朋友的来信,我都是在中午或晚饭时间过后,趴在公用书桌上写回信。一个小时后要让给同宿舍的一位大哥用,因为他每天晚上固定两个小时看书学习,准备第二年考执业资格证。读书的话,只好盘腿坐在自己的床上,或者拿一个小马扎坐着,把书放在床沿上翻看,虽然条件艰苦,倒也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两年后,我自己到城中村租房子住。终于有属于自己的书桌了!那是房东家的一张略显破旧的家用木桌子,橘黄色的漆面已经变成了灰蒙蒙的棕色,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和烟火气。桌面上还有一片一片的被烫坏的印记,没关系,我买来一张好看的餐桌布给它铺上,又买来一盏小台灯,左边摆放书和杂志,中间放台灯,右边放一个相框和几块捡来的石头,小书桌马上变得文艺起来。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书房,还兼着客厅的功能,里面除了床,唯一的家具就是书桌。我和书桌成了最亲近的朋友,读书、记日记、写诗歌,十分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买的书和杂志越来越多,小小的书桌越来越不堪重负,往往是不管怎么收拾,桌面都觉得满满的。没办法,只好在床头,床下,还有屋子的一角放纸箱,把书存到里面。这间卧室兼书房兼客厅,慢慢地变成了书房兼卧室兼客厅。那时候,我就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要安排一间大大的书房,只放书架、书柜和书桌。就这样,又熬过了四年,我终于要结婚了,终于贷款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终于安排了一间名副其实的书房。 果然是高高的大大的书架,从北墙一直延伸到南墙,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下面是一长排书柜。当然还有书桌,书桌也很夸张,在书架的对面,从北墙一直延伸到南墙,足够并排坐四五个人一起读书。我还在门口的右手边放了一张藤椅和玻璃茶几,增添一丝休闲气息。毫无疑问,这间15平方米的书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一直到今天。在这间书房里我读了几百本书,自己也写了两本书。此时此刻,坐在书房中,坐在书海里,在电脑键盘上敲击着这样一篇记录书房变迁的文章,我眼前却不断地浮现出当年拼搏奋斗、苦中作乐的画面。 是啊,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辛勤工作,在城市里有一间任凭思绪自由飞翔、让文字跃然纸上的书房,除了应该感谢自己的努力,还应该感谢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逐步强盛,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改善。也许,再过几年,我还能换一套大房子,到那时候,一定还会有一间更大的书房…… (雨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