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香港金管局正式在香港发行200亿元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1年期央票各100亿元,以荷兰式招标方式发行,招标标的为利率。 央行上一次发行央票的时间是2013年6月20日,这意味着已经暂停5年的发行央票再度重启。 所谓央票,是央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与SLF、MLF、PSL等投放流动性的操作不同,央票则是主动收紧货币,回笼市场流动性。其本质是央行发行的债券,具有无风险、期限短、流动性强等特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蔡浩日前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央行此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回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方式,提高离岸做空人民币的成本,也可以看作是人民币汇率逆周期调节的一种举措,“鉴于此次对港发行央票数量并不大,总共200亿元,因此,预计央行只是借此打开了调节窗口,以对离岸人民币空头形成威慑。” 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指出,从基本面上看,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收回流动性进而提高离岸市场的拆借资金利率影响汇率,提高资金成本,遏制做空动机;情绪面上,通过发行离岸央票的方式管理资金价格,彰显央行稳定汇率的信心,进而稳定投资者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发行央票不是在内地,而是在离岸市场香港,这也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首次“出海”。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央行首次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央票,对于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是一种创新尝试,“过去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管理主要是通过香港金管局,现在央行也能直接参与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调节,将更好发挥对离岸人民币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此次考虑在香港发行央票,意味着今后央行也可以通过发行央票来调节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