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探访百松村
【发布日期:2018-1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国孟】
  在仙游县书峰乡崇山峻岭中,有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山村,它原因在地形上象个“坑”而千百年来被直呼“西坑村”,但因村内有几百棵足可与黄山迎客松相媲美的百年古松,2007年获批更名“百松村”,享有“福建百年老松第一村”的美誉,并崛起成为乡村休闲游的“新宠儿”。
  百松村四面环山,南面有狭窄山谷开口,距离县城15公里,1400多名村民中魏氏族人达1200多人,系仙游魏姓聚居地,曾诞生多名文武名人,如清朝咸丰出过一位进士,官居潮州太守,现有魏氏宗祠前竖立旗杆一对可见证。
  自古以来,百松村就是千年古邑仙游县的中部山区与西乡平原的交通要地,位于山村南部的“百松岭”筑有一条盘山小道,为千年古驿道,长约2公里,沿线植被原始,自然资源丰富,经典故事繁多,人文资源深厚。科举时代,仙游西部学子进京赶考必从这里经过,走出过多名文武状元。因此,这条曾经承载着多少进京赶考学子梦想和荣耀的千年驿道又称为“状元路”,驿道边刻有文字的石块隐约可见“乡民规约……护松……民国3年孟秋吉旦”字样,足见村民一直以来爱松护松的不变情怀和护绿功德。
  据老村民魏瑞林介绍,一代廉吏蔡襄一生为官37年,清正廉洁、忠国惠民、政绩卓着、博学多才,人品、官品、文品举世公认,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以“零差评”被称道,是后人学习的廉政楷模;他曾倡议官员发动民众在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道路,故民谣歌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正是遵照蔡襄的倡导,鉴于这条千年古驿道不但是早期村里通往仙游县城的必经之路,也是祖辈传说的进京赶考之路,百松魏姓先祖世代持续夹道栽种葱郁繁茂的松林,为的就是本外地村民和异乡读书人疲于赶路后,得余荫而暑消、享清风而气爽,让志士抚古松而盘恒、吟浩歌而神驰……原来,古时仙游西部的莘莘学子为考取功名,大多是从山下大济镇攀登百松村这条通往省城的古驿道进京求取功名出仕,而后清廉为官、造福民众。
  据载,历史上经过百松村这条古驿道北上考取进士乃至于状元,以至于立下不朽功业的仙游籍历史文化名人甚多,有文状元林济孙、武状元叶顗、宰相叶颙、御史陈次升、清源郡侯陈谠、一品尚书郑纪、理学名臣余象、海瑞钦佩的父母官余立丰、宋徽宗老师傅辑等科举时代之“天子门生”与庙堂名臣。如人称“三朝元老”的明朝中叶知名政治家、经济命臣郑纪从老家度尾镇埔尾村沿着这条千年古驿道北上考取进士后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爱民兴学劝耕,植树造林,并在仙游倡建了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5座桥梁,方便了交通,百姓至今传颂;他身居京城,心系故土,一直关注家乡父老的疾苦,至今在莆仙民间流传“莆田出卜死,不如仙游出郑纪”的民谚。原来,那时仙游有6500多户民众,被抽充军役的有1500多户。因虎灾、瘟疫和军役为患,人口急剧下降,至永乐以后,全县仅剩1400户。政府仍按明初户数清理军户,征收赋税,弄得鸡犬不宁,百姓苦不堪言。郑纪目睹惨状,致书新任闽按察使庞大参,反映仙游军户情况,要求更正名册,得到采纳,获准免除仙游军户苛法,减免钱粮三年,仙游人民获悉,无不欢欣称谢。
  在距离千年古驿道2公里远的百松谷西侧,还有个名闻遐迩的“南湖古寨”,这里可找寻当年魏氏族人热血勇士和英雄志士刀光剑影的铮骨遗韵。古寨四周悬崖峭壁,寨顶却一马平川,易守难攻。据说该寨建于南宋末元代初,是苏颠琅王爷部下余将军为了在此继续抗元扶宋而打造的军事堡垒,当年义军盘踞于山头,寨圈达5公里之广,气势不凡,固若金汤。明嘉靖年间,逃窜至这里烧杀掳掠的倭寇,也是被雄踞山头的地方乡勇们居高临下而一举歼灭的。上个世纪革命时期,中共地下党游击队独具慧眼,将此处作为开展地下革命的摇篮地,因为其地势复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是开展地下革命和游击作战的好地方,当年莆田革命前辈黄国璋就是如劲松般驻守在这里领导闽中地下游击战的,最终取得“星火燎原”的胜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