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1187~1269) 福建莆田人。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早年是南宋最大的诗歌流派江湖诗派的领袖,后转而推崇辛弃疾、陆游,颇多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并成为与辛弃疾、陆游“三足鼎力”的爱国诗人。他一生既为官也为文,为官,官至权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为文,是高产、高龄作家,有《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传世,其中诗5000余首、词200多首、诗话4卷、赋1卷、和许多散文小品。他一生政绩、文学成就如此之高,绝不是偶然的,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家族渊源和莆田科举鼎盛奠定了刘克庄既为官又成一代文宗的人生路 刘克庄一生文学成就与其家族和师友密切相关。由于兴化文化传统熏陶和家学渊源关系,刘氏家族逐渐从平民演化成为科甲世家、官宦门第、兴化望族,其家族四代先后产生8位进士、10多位诗人和理学家。他们的共同点,除了政绩外,在文学上都取得重要成就,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1124—1171),字宾之。少与其弟刘朔俩人皆“师事邑人理学大师林艾轩而得其传”。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入京应试,考中进士。历官吉州司户参军、建州和温州府学教授、礼部贡院考官、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官、湖北帅参等职,并长时间担任衢州、温州等地知府。他为官,尽忠尽职,颇有政声,“百姓德之”;为文,在理学、史学研究方面和文学创作上均有建树,是理学家,又是文学家。他一生勤奋着作,着有《春秋解义》、《注汉书》、《续博古篇》、《史记正误》2卷、《奏议》1卷。刘夙为人耿直敢言,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治民能尽力,素“以言论风节闻天下”。 刘克庄的叔祖父刘朔(1127—1170),字复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温州司户参军、福清知县、秘书省正字、福建安抚司参议官。着有《易占》、《图书注》、《唐书注》、《春秋纪年图》、《春秋比事》20卷,《二刘遗集》10卷。刘朔为官,“民皆德之”;亦文,着作丰赡,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刘朔与其兄刘夙一样耿直敢谏,刘夙挺持无假借,刘朔则济议和易;至于轻禄位,重出处,厚名义,薄势利,盖不相让云,被时人并称为“二刘”。包括刘夙的另一堂兄弟、官至平江府通判的刘洵直(1119—1175)在内等人,都是莆田后村刘氏家族率先从兴化走出去的人物。 刘克庄父辈一代,也是英才辈出。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1157—1213),字退翁,号退斋。孝宗淳熙八年(1181)考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一生为官清廉;文学创作上,留下文集《退斋遗稿》、合着《谥诰》1卷。刘弥正传四子:克庄、克逊、克刚、克永。 刘氏“三世登科第者八人”除了刘克庄祖父刘夙、叔祖父刘朔、父亲刘弥正外,还有其叔父刘起晦、刘起世,从兄刘宬、刘希道、刘希仁。刘起晦,字建翁,刘朔长子。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官历福清县主簿、监建康府榷货务、贵溪知县、江西安抚司机宣、秘书省正字兼吴益王教授。起晦以儒自奋,气质端凝,识度宏远,外柔内刚。也是一位文化人。刘起世,刘朔次子。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迪功郎,南海县尉,赠正议大夫。 对少年刘克庄影响至深的叔父刘弥邵,字寿翁,号习静。家有藏书数橱,经常与兄弟卧起其间,素性狷介,勤学不辍,晨夕抄纂、考论,断制义理,一以洙泗,关洛为宗,是一位大评论家,有《易稿》、《汉考》、《深衣问辨》、《杜诗补注》诸书存世。然而他虽然饱读经书,却屡试不第。中年干脆放弃科举,专为教书为业,“凡里中佳子弟,良士友,多先生口讲指划之余”。 到刘克庄这一代,其文学成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刘克庄,理宗皇帝赞扬他“文名久着,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其弟刘克逊,以父荫补官,曾任古田县令,又知邵武军,知潮州,还任泉州市舶,后任江东提刑、工部郎。他为官清廉,一生清贫,着有《西野集》、《刘克逊词话》。二弟刘克刚,以荫补官,曾知沙县,知新州,知循州,知惠州。他“清约多才”,“修弊起废”。小弟刘克永,字子修,一生为布衣,乃藏书家,能诗,着有诗集《刻楮集》、《刻楮后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