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略论刘克庄为官和文学成就的三个成因(2)
【发布日期:2018-12-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李福生】
  堂弟刘宬,字孟容,刘弥邵子。理宗宝庆二年(1226),由乡赋擢丙辰进士。监庆元府苗米仓、罗源令、坑治司检踏官、青田令、汤镇催煎官、用科举改宣教郞、知古田县。着有《易稿》、《汉考》等。从兄刘希道,字志学,刘起世子。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及第。刘希仁,字居厚,刘起世子。宁宗嘉定四年(1211)进士,历官建阳县主簿、古田县令、监左藏西库、通判镇江、临安二府、提辖文思院、干办诸军审计司、司农簿、司农丞、秘书郞、江东提举改湖南提刑兼转运判官、兼摄府事、知潮州、仓部郞官、司封郞中、差知泉州改淮东运判、将作监等,积阶至中大夫。
  族父刘洵直之子刘榘,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累官知县、通判、左司谏、侍御史兼侍读、制置使、工部尚书。他历事四朝,为官明允,体恤百姓,刚正不阿。工诗文,善书法。着有《刘尚书集》30卷。
  以上叙述可以看到,刘克庄家族作为莆阳的科甲世家和文学家族延续有百年之久,贯穿于整个南宋时期。其家族进士和文学人才辈出,文学上,成就主要是诗词,作品多,极具艺术特色,并在诗学理论方面颇具影响,成名最早的是刘夙、刘朔兄弟。这些目濡耳染的文学作品和诗学理论以及先辈们清正廉洁、刚介耿直的性格和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诤谏的精神,无疑对少年刘克庄的成长影响深刻。从小任性顽皮的刘克庄就是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日濡月染,虽然其父刘弥正早年离开家乡,很少顾及家庭及子女教育。但在饱读经书,着作颇丰,教书为业的叔父刘弥邵的教育下,“少小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也许就是他叔父和幼学老师林井伯、林绮伯、方泽儒等人的影响,少年刘克庄无意科举,醉心于诗词的韵律之中。在少年时就诗名远扬京城的同时,也孕育了他作为诗人那种与官宦的职业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性格、气质、性情,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无法回避的伏笔。
  再说,刘克庄的故乡莆田,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盛誉。“莆田文物之邦,自常衮入闽之后,延礼英俊,儒风大振。僻在南隅,而习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风俗论集》黄公度学志)”。“莆田旧习,俭啬勤力,衣服古朴。重廉耻,惜行检。以读书为故业,科名之盛甲于闽中。至论忠孝大节,则前辈风概有足以摩激千古者(《宏治志》)”。
  正是因为莆田这座重教兴学、“科甲冠八闽”和科举文化鼎盛的熏陶,以及刘家严格的家教、前辈的榜样、丰富的藏书,以及严于仕进的氛围等,都对聪慧颖悟、敏而好学、又能吃苦的刘克庄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使他能在“小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能在青少年时就富有诗名,并在胄监(贵族子弟学校)的词赋考试中夺魁。宁宗嘉定二年(1209),23岁的刘克庄以荫补官,进入仕途,任将仕郎、靖安县主簿,之后官至权工部尚书。在长达60年的仕途生涯中,他亦官亦文,文学创作出类拔萃,成为了南宋后期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和一代文宗。这些都与刘家的家学渊源和莆田的重教兴学之风息息相关的。


 二、陆游、辛弃疾等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影响了刘克庄的为官和文学创作


  刘克庄所处的南宋(1127 -1279),虽然外患内忧,国土破碎,政治黑暗,国势日下,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科技外贸、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尤其在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化艺术上,达到空前绝后的繁荣时代。政治上,既有南宋王朝外患深重、苟且偷安的一面,更要看到爱国志士精忠报国的一面。作为早期江湖诗派的领袖刘克庄,面对国沦陷南宋偏安,人民大量逃难江南,所形成的流离颠沛之苦,妻离子散之惨,国土沦亡之痛的场景,开始厌倦江湖派的肤廓浮滥。转而推崇同朝代与自己有着相同的爱国热情,相似的壮志难酬的悲情,相像的屡遭打击罢官回乡的境遇的文坛前辈辛弃疾、陆游,尤其对辛弃疾评价极高。并以独辟蹊径,讴歌现实,抒发情怀,富含爱国激情的词作,成为南宋后期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