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陵,很自然地会让人想起那令人神往的张家界、武陵源,那里山似春笋,坐地啸天,雾像轻纱,虚无飘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这群山怀抱里,当年的武陵人亦仙亦农,自由恬淡,与天地共享日月,和山水同塑人生。陶渊明说,他们以捕鱼为生,或许是因了那里的鱼少了,又或是因为那里的鱼小了,于是其中有一支人脉举家向南迁徙,走啊走啊,就到了莆田东庄的大海之滨,看着这儿风景似画,溪海如歌,于是便择地营新家,扬帆抓大鱼啦。想不到,这一住可就是千儿八百年的,这武陵村也就这样繁衍生息在这片沃土之上。 今天的武陵村地处莆田礼泉半岛的咽喉之地、两边靠海(左边是肖厝海、右边是西温海),上世纪60年代以前属忠门区,现属秀屿区东庄镇芳店村的一个自然村。如今的村貌真是高楼林立、人文锦绣,可谁曾记得,解放前这里只有二十多户人的小山村,背靠小山坡,四周树木成荫,理想的地理条件,加上较好的群众基础,这里就成为中共海上游击队驻地。 1925年1月,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发展党组织。年底,陈国柱同志受中央委派到褔建建立党组织。1926年2月,陈国柱同志在莆田原哲理中学钟楼里与校友陈天章、吴梦泽、吴承斌、陈兆芳、陈德来等秘密开会,发展陈天章、吴梦泽、吴承斌、陈兆芳、陈徳来等同志加入党组织,并成立中共莆田特委,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星星之火开始在莆田大地上燎原。 吴承斌,莆田忠门月埔村人,到莆田原哲理中学上学途经武陵村,结识了武陵村比自己大一岁的武金标,从此,武金标以及周围青年开始接触进步思想,红色种子开始播种在武陵这个小山村。 1927年春节,吴承斌带着陈兆芳来到武金标家中开会,决定由武金标出面联络武陵村附近一些进步青年,秘密组织农会和成立农民纠察队,仅武陵村参加人员就有武和孙、陈美孙以及武金标的堂哥武査古等十多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1927年8月1日,朱徳、周恩来在南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紧接着,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举行了秋收起义,并在江西省的井岗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据党中央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1927年底至1928年,一支由陈兆芳为队长、吴承斌为副队长、武金标、武查古等队员组成的莆田沿海工农红军游击队诞生了。 这支年轻的工农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在陈兆芳、吴承斌带领下,除了在沿海盐区发动盐民抗捐抗税外,还在黄石、北高、忠门、笏石等地组织武装暴动,驻扎在莆田的国民党保安团对这支游击队恨之入骨,多次进行围剿。1930年5月,队长陈兆芳不幸因故牺牲,吴承斌接任队长,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当年9月,吴承斌带领部分游击队员驻扎在武陵村武金标家中,因泄密被国民党保安团包围,吴承斌同志突围后在他老家忠门月埔村被国民党保安团跟踪又被包围,再次突围时不幸腿部中弹受伤,在双告山甘蔗地中被枪杀,英勇牺牲。 武金标同志突围后,因吴承斌牺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加上自己身份已经暴露,国民党保安团又到处追捕,他只好离开家乡前往闽西,上井冈山参加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工农红军。在中央红军队伍里先后担任过红军班长、排长、队长、副官等职。1934年在一次战斗中头部负伤,解放后离休回乡,享受军级待遇,1962年寿终,安息在闽中革命烈士陵园(原莆田革命纪念碑)的老红军墓中。 吴承斌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的保安团多次包围武陵村,搜捕武金标、陈美孙、武査古、武和孙等游击队员,武陵村一度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的气氛中。在全村群众的掩护下,敌人的捉捕行动全部落空。在这段时期,莆田地区的中共地下党受到严重破坏,直至1938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武陵村的老游击队员陈美孙来到了忠门月埔村,找到吴承斌烈士的堂妺吴阿四后,才与中共地下党接上关系。1940年,张伯庭同志领导的闽中海上抗日游击队经常活动在忠门沿海的武陵村、东吴村以及湄洲岛一线,而且经常驻扎在武陵村西边的武陵宫内。 1943年,中共莆田县委领导杨光辉(1947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而壮烈牺牲,时任中共莆田特委书记。)带着包括他妻子杨凤来在内的一批游击队员来到武陵村,在武亚交家中设立中共沿海秘密交通站,由杨凤来、武金宝(武文维妻子)负责内勤,武亚交负责外勤。杨凤来接收从惠安一个叫阿财的交通员送来的文件或中共干部,然后交由武亚交送或护送到新厝或清江的下一个交通站,被护送过的中共干部有黄国章、苏华、林汝楠、张坤等。 1944年,由梁国忠(解放后曾任晋江地区专员,负责惠安县工作)为队长的海上抗日游击队独立支队就常驻在武陵宫内,这支队伍人员已超过百人。武陵村周围村庄参加中共海上抗日游击队的人员如石码村的陈鸭松、后井村的陈金度、芳店村的徐兰斗、徐亚銮、霞塘村的唐乌楼、唐荣、唐风粦、吴山村的陈侯、坑头村的郑红牛、月埔村的吴九满、东华村的陈天连、栖吴村的吴清泉等人。武陵村参加这支海上抗日游击队的人数有武陈红、武金玉、武亚水、武金古、武金锁、陈先太、陈美孙、卓亚长、武玉书、武亚海、武文维、武珍珠、陈金顺(女)、陈田九、武亚钟、武亚岳等二十多人。 武亚钟,在这支游击队中担任小队长,曾多次带领本村这些不脱产游击队员参加过战斗,1949年8月21日,他带着武陵村的这些游击队员,与梁国忠一起,参加莆田县游击队大队长张坤接管国民党伪县政府,迎接南下人民解放军,宣布莆田解放。解放后,武亚钟同志担任莆田县南日区区长,1953年,蒋匪军登陆南日岛,在家休息的他,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武陵村民兵以及原游击队员武金古、武金锁、武陈红等二十多人,赶到涵江三江囗码头,准备渡海参加击退南日岛上的蒋匪军的战斗。1954年因胃出血无法工作,请辞在家休息,1962年在老上级莆田县副县长张坤动员下带头报名移民邵武县拿囗镇。老革命干部武亚钟为新中国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一生,任劳任怨、与世无争的崇髙品质是武陵人的骄傲。 老游击队员陈美孙,儿子陈田九,儿媳妇陈亚顺,侄儿陈仙太、陈仙景,全家人都参加革命。1943年,杨光辉和他妻子杨凤来经常住在他家,陈田九在时任莆田特委书记的杨光辉的安排下,参加中共苏皖鲁干部训练班,1949年解放前夕,在一次执行任务回来的路上,被匪特伏击,因子弹卡壳而中弹牺牲(1995年,他儿子陈仙高在翻建烈士坟墓时发现一玫参加中共苏皖鲁干部训练班的纪念章),他的全家,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游击队员武文维,妻子武金宝,哥哥武亚交,都与杨凤来(解放后任福建省老区办主任)做过地下交通员,年仅8岁的侄儿武文龙为杨凤来送信,被反动地主养的狼狗咬伤,差点残废。他的全家,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也做出伟大贡献。 游击队员武玉书,解放后担任东星乡乡长、忠门区副区长,1954年因身体原因,自动辞职回乡,后经落实政策,他的遗孀生前得到民政生活补贴。 参加革命的还有老红军武金标,其堂哥武查古,侄儿武陈红等几乎所有家庭成员。武陵村——这个小小无名的小山村,几乎被世人所遗忘,谁也不曾想到它曾经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的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当然,谁都可以把它遗忘,但是,作为红二代、红三代的武陵人,作为革命前辈后代的武陵人是不能忘记的。今天,武陵人在曾经驻扎过中共游击队的武陵宫内办起了武陵革命历史纪念馆,将它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希望让我们的年青一代,永远跟着共产党,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积极奉献。时移世易,9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但是,革命先辈奋斗过的足迹却依稀可见,武陵革命历史纪念馆蕴藏着的家国情怀、初心使命、高尚情操依然催人奋进,是我们最珍贵的革命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