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波臣画派创始人曾鲸(上)
【发布日期:2018-12-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曾鲸与李在、吴彬、宋珏是明代莆阳最杰出的书画家。他擅画肖像,继承传统技法,汲取西洋画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人物肖像注重点睛,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美誉,形成了“波臣画派”。他的画作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鲸(1564—1647),字波臣,别称波臣父,晚号蔗园老人、蔗庵、蔗第等,明兴化府莆田县人。曾鲸主要在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余姚和乌镇等地从事肖像画创作。《中国绘画史》赞誉他的肖像画,在明代近三百年“首屈一指”。《侯峒曾像》(今藏上海博物馆)、《王时敏像》(天津博物馆)、《张卿子像》(浙江省博物馆)、《赵庚像》(广东省博物馆)都是他的传世名作。曾鲸晚年居于南京牛首山,视力有所下降,不能看清细物,在为牛首山的僧人画完八十一代祖师像后,于清顺治四年(1647)去世。
  曾鲸从小研习诗文书画,青年时漫游金陵、杭州、余姚等江浙一带,后来寓居金陵,专门从事肖像画的创作。曾鲸虽为民间画工出身,然而凭借高超精妙的画技名满天下,再加其良好的修养,深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认可。曾鲸在肖像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与其出众的才学和交游的广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在与文化圈文人雅士的交往中完成了从民间画工到文人画师的身份与学养的转换,进入到影响时代发展的文化圈之中。曾鲸画作中的画像主身份即是这一点最好的体现,诸如:《王时敏像》轴、《董其昌像》轴、《倪元璐像》轴、《黄道周像》轴、《葛一龙像》卷等,为其作品题跋的人则有陈继儒、董其昌、顾起元、顾秉谦、陆应阳、归昌世、葛一龙、李渔、项子京等,无一不是当时着名的文人士大夫或文化人士。
  同时曾鲸在经济上也有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比较富足的环境中,他把文人精致的小日子过得像窗外的景色,云淡风轻。这种朴素而丰饶的生活和雅集交往,使得肖像艺术去除了民间画工的匠气、俗气,而多了份书卷气、文人气,文质相兼而不流俗。朋友的高端品味无疑增添了曾鲸的思考力,使之创作去除了匠气。他的《苏文忠公采芝图》就挖掘到了苏东坡的内心,高迈的风骨跃然纸上。曾鲸点睛生动的肖像画,还擅于抓住创作对象的精气神。曾鲸作为历史上大有贡献的人物肖像画家,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阶层的形象和生活情景、性情际遇,让我们能透过时空,透过岁月,感受那段历史的人文温情。
  明朝中期之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发展,成为推动肖像画发展的一大社会因素。明朝末年,肖像画的需求逐渐增长,肖像画开始在市民和士绅知识分子中逐渐流行起来,肖像画的创作也进一步的专业化、平民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但当时肖像画整体上趋向世俗化,而曾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是在绘画、医学、文学等方面很有作为的历史名人,强调观察体会,抓住最动人之处,精心描绘,注重写实技法,尤其注重点睛,使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因而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的美誉,史书称曾鲸的写真“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敷彩,以取其色之老少,真神早缚于墨骨中矣”,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名声大震。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曾鲸作《吴北海小像》,万历四十四年(1616)作《王时敏像》,崇祯七年(1634)作《赵纯卿像》。崇祯十一年(1638),曾鲸侨寓南京,被学者黄宗羲邀至浙江余姚为其父绘《黄尊素像》。清顺治四年(1647),曾鲸在南京作《牛首僧八十一代祖师像》后去世。
  当时学习曾鲸肖像画技巧的人非常之多。据史书记载,继承他的画法并留下姓名的就有四十余人,如谢彬、金谷生、沈韶等,因曾鲸字“波臣”,就把这支声势浩大的肖像画派称为“波臣派”,形成画史上有名的“波臣画派”。谢彬是其中最得曾鲸衣钵的造诣最高者。谢彬从曾鲸学画,只施寥寥数笔,便神态毕现,眉目传神。他偶尔也画些山水,笔墨间颇有“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之笔意。       

      来源:今日头条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