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波臣派”在海外的影响,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在日本后水尾法皇的师父隐元隆琦带到日本的文物中,就有波臣画派的绘画,比如曾鲸的《苏轼采芝图》,日本佛教禅宗派别之一——黄檗宗的肖像画受到了曾鲸画风的影响。波臣画派张琦的作品也传到京都的万福寺,成为日本黄檗画像的基础。江户时代的日本在张琦、杨道真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黄檗宗僧人的肖像画。忠实地继承了波臣画派的写实性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喜多父子。而中国当代不少着名画家如徐悲鸿、叶浅予、黄胄等的中国人物画,也都有“波臣派”画法的特色。
融汇中西
曾鲸在笔墨技法上具有开创意义,在肖像画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传统基础上,创造了独有的波臣画派的“凹凸”画法,把人物肖像画向前推进一大步,完成了写真从纯功能性向欣赏性审美性的转变。曾鲸的“凹凸法”继承传统画法的谈墨勾线,勾出轮廓和五官部位,保持强调骨法用笔,但与传统画法不同的是,不用粉饰渲染,而是用淡墨渲染出阴影凹凸,经过数十层的渲染,无数次的轻皴淡擦,千层百笔,富有立体感、层次感、体积感,逼真而传神,人称“凹凸法”,亦称“墨骨敷彩”。 跟差不多同时代的人物画大家陈洪绶比较,陈洪绶以“奇拙”的审美趣味让其绘画更加贴近世俗生活和民间艺术,曾鲸则以妙得神情的写实性、写真性、立体性,让其绘画形象更加的富有精神气质与动态美感。陈洪绶善仕女,曾鲸善文人雅士。陈洪绶之妙在韵在趣,曾鲸之妙在意在情。 曾鲸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始终采用工整、清晰的线条描绘的方法作为肖像画创作的基点,具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尤其是对脸部轮廓线的描绘,始终蕴含着曾鲸绘画的独特魅力。线条纤细而有力度,只要画出一根就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微妙之处,这与僵硬,呆板的肖像画产生了质的区别。 曾鲸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作品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他描绘的肖像总是带着微妙的笑容,产生独特的魅力。那是在因为曾鲸总是非常注重刻画人物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即便描绘隐士也绝不只是表达孤独寂寞的样子,而是刻画其微笑的优雅脱俗与潇洒大度。
东方审美
虽然曾鲸的肖像人物画对人物面部画像式的写实的世俗感与文人理想中古雅格调也会产生矛盾,即人物面部用写实手法,而衣纹道具采用文人的笔墨,体现仰慕古人的文人气格,这两者之间难免会产生一种不协调,直至今日依然还是人物画家不可逾越的难题。但曾鲸开宗立派,影响深远,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独树一帜、富有创造性的肖像画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