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别2018年,迎来2019年之际,沪深两市交易所相继公布了上市公司2018年年度财务报告预约披露时间表。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1222家公司公布2018年全年业绩预告,其中787家公司业绩预喜,占比64.4%。
68家业绩续盈公司 净利润同比却是负增长
可以看到,业绩预喜的公司净利润增幅差异巨大,有些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为负数,有的则在10倍以上。而更容易忽略的是,有些公司虽然业绩增幅较大,但去年同期基数过低,此种情况下,投资者如果仅看增幅,是难以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 统计发现,在787家年报业绩预喜公司中,预告净利润同比增幅并非全部为正值。 而在“耀眼”的成绩背后,市场人士建议,从财报挖掘投资机会应遵循两原则:首先,为了保障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投资者要先剔除一次性收入,毕竟这类收入增长对公司的发展影响有限。其次,业绩的增长要能准确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所以投资者要剔除去年同期基数过低的公司。这类公司虽然看上去增幅巨大,但是由于此前基数太低,所以这类业绩增长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公司经营情况。 统计发现,在剔除64家业绩扭亏公司后,中科新材、威尔泰和通达动力等3家公司2017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均在500万元以下,而其2018年年报预告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750%、25%和665.17%。 正所谓“有对比才有伤害”,净利润同比增幅这一单一数据,并不能够诠释公司是否“真成长”。
61家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均为负数
细查一下公司2018年各个季度以及历年的业绩,便会发现那些业绩稳定增长的白马股。 从2018年三季报看,在787家业绩预喜公司中,有117家公司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为负数。 一个季度的业绩回落对全年的业绩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进一步梳理发现,有61家公司在2018年一季报、中报和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幅均为负数,这样的公司能否实现全年业绩增长,不禁令人担心。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公司年底放“大招”,业绩实现大反转的。例如,云南旅游2018年一季度到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396.1%、-80.49%和93.14%。 另外,从历年的业绩来看,在787家业绩预喜公司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三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公司有240家。 这些连续3年业绩增长的公司,无疑令人感到其年报预喜的“成分”更加靠谱。
88家公司前三季度完成全年最低业绩目标
业绩增幅悬殊的背后,净利润预计上限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有的公司净利润上限有望达到百亿元以上,而有的公司则仅有300多万元。 统计发现,在787家业绩预喜公司中,有74家公司未公布净利润上下限数据。 在公布业绩上下限的713家公司中,年报预告净利润上限超过10亿元的公司共有71家。其中,海康威视和宁波银行两家公司年报净利润上限分别为122.34亿元和116.7亿元,均有望超过百亿元。而这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0%和25%。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从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看,有27家公司最靠谱,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超过全年业绩预告净利润上限,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从净利润下限来看,上述713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下限值为0;245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下限介于0至1亿元之间;405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下限在1亿元-10亿元之间,58家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下限在10亿元以上。 进一步梳理可见,上述713家公司中,有8家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有9家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不及最低目标的25%;有190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介于最低目标的25%至75%之间。 值得关注的是,有506家公司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实现最低目标75%以上,占比逾七成。其中,88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经超过2017年最低目标。这说明大多公司已经提前完成全年最低目标或者离最低目标不远。 对于那些距离完成任务目标较远的公司,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某些上市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季节性因素,有些公司的主要收入通常集中在第四季度,同样也会迎来最终的胜利。 总而言之,随着年报业绩即将披露,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也会随之全部亮相,见到“真面目”。而此前投资者看到的业绩预告,还需仔细甄选,切勿盲目追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