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页。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堪称开辟新纪元的大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辛亥革命的历程,福建莆田的仁人志士也英勇地投身于这场革命洪流之中,立下了汗马的功劳,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林师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一、从小萌发反清思想
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之美称,历史上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如“一家九刺史” 、“一方文武魁天下” 、“六部尚书占五部” 等。尤其受到林氏千年家训的影响,林师肇4岁的时候,母亲就将他送到本村的祠堂里,跟随私塾先生读书识字,接受启蒙的教育。 从八、九岁起,林师肇就很懂事,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来减轻母亲的负担。清末时期,莆田城郊流行一种秘密宗教组织,称之为“关门教” ,俗名“菜教” 。其教堂神龛里供奉一尊披发跣足、手执宝剑的“佛爷” ,实则暗指明崇祯皇帝“朱帝爷” 。如果不是该教的真正信徒,是不允许进入教堂的,故云 “关门教” ,可见其渗透着“反清复明”的意识。少年时的林师肇每月逢农历初一、十五,常随母亲到“菜教” 经堂里进香,细听主教讲经。从小的他萌发了反清的思想。
二、考入兴郡中学堂
1906年春,学校开始面向莆、仙两县,通过考试方式招收首届学生102人,其中莆田籍的占70%,仙游籍的占30%。林师肇也被录取,时年24岁,在首届生中属中年龄段。当时,府县两级和学校当局倡导学生埋头读书,对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允许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活动。 但毕竟是全府县文人荟萃之地,又是思想活跃、信息比较灵通的地方。平时给学生授课的教师,除科举出身的文人外,也有一些是留日、留美接受西方现代教育和价值观念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在授课及言传身教中,不时夹杂灌输一些西方当代民主潮流及价值观念,对在校学生萌发新思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时的林师肇为文奇横,不拘绳尺,对女人缠足、男人留长发辫子的旧习俗也感到十分厌恶。 林师肇在兴郡中学读书期间,国内相继爆发一系列震撼人心反抗清专制统治的事件。尤其是1908年,莆田籍监察御史江春霖,因连续上奏弹劾庆亲王奕匡和袁世凯祸国殃民,被革职罢官,返回莆田。邑人为其鸣不平,自发地在城内府学明伦堂开欢迎会。兴郡中学的全体师生,由校监督(校长)张琴带领前往欢迎。此举轰动全县民众,使林师肇清楚地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管封建专制朝廷可以袒护昏官国贼,但正义仍然在江御史这一边。兴郡中学的读书生涯,不仅使林师肇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而且使他的革命思想和反清意识逐渐形成,为日后的辛亥革命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早期的反清活动
1910年春,林师肇为反抗莆田豪绅恶霸朱训彝等包揽诉讼,欺压华亭乡农民,愤怒不平,遂挺身而出。他在县城文庙明伦堂发表演说,痛斥朱某人的蛮横无理行径,喊出“民权要伸张” 的正义呼声,不料遭到朱训彝雇佣的一批打手的痛打,幸亏经在场民众奋力抢救,才得以脱险。 同年7月,林师肇联络校内外志向相投的同学杨持平、宋禧生、林尔翰、林震宇等多人,在莆田城内的官场娱乐场所,围捕一批挟妓赌饮的府县僚属幕友李某等人,拘送县衙门,造成震惊一时的“官幕案”,使官府臭名远扬。然而,腐败的官府却是官官相护,知府韩方朴不但强行把被捕的僚属全部释放,还气急败坏地下了一道命令给府县提学使,不许兴郡中学林师肇翌年参加省里的毕业考试,也不允许他回家乡。最后,校方亦迫于压力,以言论过激,无事生非等为由,把他开除出校。 清官府的威胁、迫害,吓不倒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八、九月间,林师肇在家短暂居住,阅读一些宣传革命的书刊,并拜访一些师友如黄纪星等人,共同议论时局及发展前途。考虑到当时福建发动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并受到黄纪星老师的引荐,他准备赴上海了解革命信息,便与其母商量后,筹集一笔路费,乘船远赴上海。 在上海,林师肇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加入了“旅沪福建学生会” 的革命团体,参加该革命团体的莆田人还有黄纪星、林君汉、黄主亚、黄胜白、陈柱生、刘匡汉、陈乃元、陈樵、曾育三、林尔瀚、何其伟、陈芑贻、朱唤醒、梁济川、郭振坼等15人。
四、出走南洋加入同盟会
林师肇白天在商店里务工,晚间和闲余时常帮助工友们代写书信,与华侨老板及工友们关系处得非常融洽。由于他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在工余时便到槟榔屿城的一些“阅书报社” 阅读华文报刊,了解国内的讯息。“日久见人心”,由于与当地华侨相处较熟,彼此了解,于是便受一位华侨同盟会员的推荐,加入了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阅书报社”。 适逢此时,南洋华侨革命中心和南洋同盟会的领导总部,也由新加坡移到槟榔屿。当时华侨对孙中山发动推翻清帝制的革命行动,十分同情和支持,多次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不仅从经济上支援,而且许多华侨热血青年还积极响应孙中山的义举,挺身回国参加武装起义为国捐躯。目睹这一切,林师肇深受鼓舞。同年10月底,孙中山携眷由美国取道日本赴南洋,因日本拒其登岸,便第三次到达槟榔屿。 11月13日,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吴世荣、黄金庆等,在槟榔屿寓所秘密开会。决定在华侨中筹集巨款,从东南亚华侨青年和日本留学生中,挑选组成敢死队,策划在广州发动新的大规模起义。在会上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再接再厉,坚定信心,“鼓起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 11月中旬,有一次在槟城清芳阁俱乐部,林师肇和阅书报社员工们一起聆听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孙中山痛斥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号召大家踊跃捐资为革命出力,消除前几次起义失败的心理压力,振作精神,勉励革命志士加入同盟会回国参加举事,推翻满清政府。11月底,林师肇响应孙中山号召,经当地闽籍同盟会员的介绍,正式填表宣誓参加了同盟会。
五、筹划福州光复起义
不久,同盟会福建支会又派遣林师肇回老家莆田发展同盟会会员,建立同盟会组织,委任他为莆田同盟会会长。为此,他回莆田后先与黄纪星等老师、学友进行联络,并经黄纪星介绍在义务小学堂担任兼课教师,作为掩护开展工作,还经常与林奇峰、杨持平等思想激进的学友保持密切联系,沟通讯息,聚集革命力量。 同年8月,林师肇约好友林奇峰来福州南台沟通信息,并委托他先回莆田,联络农民起义领袖黄濂,做好响应福州光复起义的筹划工作。八、九月间,同盟会福建支会秘密部署,拟在桥南公益社体育会和教会学校学生中,物色人员酝酿组建青年敢死队、炸弹队、洋枪队、救火队等。要装备这些武装队伍,就必须有枪支武器弹药。于是秘密研制手掷炸弹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林师肇主动向桥南公益社领导表示愿意承担这方面的筹划工作。每天早晨与青年学生一起练操习武外,其余时间都和懂得研制手掷炸弹的李质文及工匠们,在仓山孤儿院一起研制手掷炸弹。那时的手掷炸弹,并非当今的手榴弹和高分子浓缩炸弹,而是用像装炼乳的空洋铁罐,装入雄黄(即三硫化二砷,着火后会发生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硫磺、硝石三味细研合成的土炸药(通常雄黄占15%,硫磺占10%,硝石占75%)和碎铁片制成。此手掷炸弹,用力摔打或引线点燃即发生强烈爆炸。在武器尚不发达时代,其杀伤威力虽不及手榴弹但还算比较大。不过研配操作须小心谨慎,否则也会造成烧伤断指甚至丧命。为了准确掌握此方面技术和购买所需的配料,林师肇还特地专程乘船赴上海一趟。 同盟会福建支会在认真总结各地起义经验后认为,欲在省城福州举事,必须依靠武装力量,为此则必须竭尽全力对驻福州的新军和警察部队进行策反工作。彭寿松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卓着。为了方便吸收他们加入同盟会,在福州军门成立了军警特别同盟会,彭寿松为会长。截至同年9月,上至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和二十协协统许崇智,下至中、下层军官部分士兵及警察,多达2000余人加入了同盟会。从而使驻福州新军站到革命派一边,对发动举事非常有利,标志着起义时机已日渐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