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一纸诏书,将刘克庄请出朝廷,到基层锻炼。从宋端平三年(1236)始,刘克庄出任过漳州知州、袁州知州、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广东转运使、吏部侍右郎宫、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将作监、直华文阁等等职务,直至宋淳佑六年(1246)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十年间,刘克庄的任职可谓是“走马观花”,有的只干几个月,有的还没有到位就匆匆变动,还多次担任授官宫闲差和提举宫闲差。同年八月,年已六十的刘克庄,令赴行在奏事,以母老乞归,理宗不许,在宋理宗赞其“文名久着,史学尤精。”之后,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一身兼五职,跻身于朝廷显要,成为朝中重要的命官。不久,刘克庄的诗人性格又重蹈覆辙,再次陷入朝权之争中,参与奏请罢免宰相史嵩之,再次给皇帝出了个难题。于是又是一纸诏书,让年已六十的刘克庄再到基层挂职。 宋淳佑七年(1247)二月,刘克庄出任过漳州知州、提举宫观闲差、宗正少卿、福建提刑等职务,走马灯似地变换领导岗位,工作时间似乎都在上任的路途上。宋淳佑十一年(1251)初,刘克庄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等职再次跻身于朝廷显要的位置。然而还不到一年时间,又因为诗人的直言不讳和高谈阔论,得罪了包括皇帝、宰相、各部尚书等在内的君臣。于是只能再次以宫观回家闲居,这一走已经66岁的刘克庄又在家偷闲八年时间。 景定元年(1260),刘克庄年七十四,其时贾似道还朝为相。六月,诏令刘克庄赴京复职,除秘书监,道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十一月,除兵部侍郎,直学士院。景定三年(1262),刘克庄权工部尚书兼侍讲,屡为理宗器重。度宗咸淳元年(1265),刘克庄年七十九,郊恩进封刘克庄莆田县开国伯。咸淳四年(1268),刘克庄年八十二,度宗御笔亲批:“刘克庄谢事先朝,年事俱高,特除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 回眸刘克庄的一生,他在政治道路上的跌宕起伏完全源于其诗人的性格与命运。也是这样的屡屡受挫的仕途,颠沛流离的经历,才能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厚的创作源泉;才能极其自然地传承了杜甫的人民性和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陌上行人甲在身,闺中少妇泪痕新。边城柳色连天碧,何必家山始在春?”(《赠防江卒》)既同情征夫思妇的离别之痛,又勉励战士忠于职守、以国为家。又如:“诗人安得有春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戊辰即事》),是对辱国偷安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八十吟十绝》),是刘克庄诗作秉承的现实主义脉络。而面对南宋后期,丧权辱国的朝廷,奸臣弄权的政治,民不聊生的社会,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作,吐露出拳拳的爱国激情。迸发出与陆游、辛弃疾一脉相承的豪放派词风。难怪乎后人赞道:“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文学史上也有“辛刘”之美称。 刘克庄一生,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几乎贯穿于南宋中后期。他年轻时,像辛弃疾、陆游一样,关注现实,热爱祖国。他一生跌宕起伏,成就彪炳史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打击,仍不改初衷,心忧国事,敢于直面现实,敢于鞭笞邪恶,有着老杜情怀。他非科班出身,为官却仕宦显达,官至尚书,颇有政绩,为人清廉,受人敬仰。作为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学者、文学家。他才华横溢,一生着述甚丰。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诗作质朴清新,词作更胜其诗,豪放雄浑。无怪乎真德秀能以“学贯古书,文追骚雅”赞之,宋理宗能以 “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赞之。后世人更以“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一代文宗。”等称号誉之。总之,刘克庄在中国文学史上,必定是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