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结庐(外一篇)
【发布日期:2019-0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许军展】
  有一座房,只要在山间,不管多简朴,热闹时,桃花笑春风,静谧时,人闲桂花落,就是好居所。春来客舍青青,夏至纷纷红紫,秋来风清云白,冬至木窗含雪。四季,人在景中,心在尘外。
  我痴迷流连过很多这样的山间结庐人家,也看过他们门前草木。那时也只是欣赏,会在不远处,痴痴坐一会儿。
  以山为居,草木作邻家,鸟兽为友朋,栉沐清风,枕月而眠,偷浮光山色,享人间余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大约是文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结庐山间,可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造化,可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更可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
  青山有骨,风雨如晦也不改其性。偶有飞沙走石的怒气,更多的则是敛韧静穆的胸襟,含蕴内炼。于结庐山间者而言,山、庐,不只是居所,更是安放身心的所在,其间的密林,是繁茂的往事,你穿过或结庐其间时,便能感到自己是个澄静饱满的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结庐在人境;王维后半生结庐辋川,过起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生活;就连那个整日喊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也曾一度隐居庐山,结庐筑馆,想过“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的日子。
  我想象着,这样的山间结庐人家,一定住着一位古诗人。人品似梅,高洁脱俗;性情若菊,清逸自持;面容如桃,丰盈俊朗;身姿似竹,清莹秀颀;气韵若兰,幽香朗润。每日晨起焚香,生火煮粥,而后一蒲团一书,一壶一杯,选屋后山前树下,翻书饮茶。
  也想象着,我拥有这样一间结庐院落,住着住着就住回古代,住到一瓣花里,一颗露珠里。渐次住得心底风光,几笔淡墨,都成好画,有赏不尽的美。
  所以我愿意,山间结庐,披一身清晨之光,去深山,或去古寺,让心与一段时光朴素相融。那里很静,光像从刚作完的画里流淌出来的,一缕缕,清新得让人无所适从。偶尔有风,同样很清,树叶沙沙,从高处倾泻下一匹匹胜似绸缎的乐曲,幽幽缥缈,是天上的云弦,被飞过的鸟鸣缓缓拉奏。
  一生一定要带一个人去一座山间结庐。想起袁宏道在《昭庆寺小记》中说西湖之景: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湖依着山才能共色,于深山见一缕小溪流也不比西湖逊色,如此说来,这山便是人心中那片湖的依托,这描写更是爱的细节。
  在山里要住一夜或几夜。结庐是古诗人放养的句子,一个人与山水里偶遇的是花树清风,邂逅的却是自己的往事尘缘。两个人与山水相逢的是彼此的心,且行且歌,风霜清澈开来,日月团圆一起。
  煮雪烹茶
  雪一落,真想邀你一起来煮雪烹茶。雪在一笺上,落白了山川,落白了树木,落白了长亭短亭,落白了往事……整个天地一白间,这时候正宜烹茶。一炉火,几杯茶,三两知己,围炉清谈,聊着最交心的话,喝着最暖心的茶。
  温婉的茶具,开着一枝莲,或清新的叶子,水或高或低注入,看着听着,一缕缕的净,一声声的清。窗外雪花飞过,屋里静心听茶,听水声入杯,叶舒朗有清音,听到山上茶尖风声,夜静雪落声。
  多年前的一个夜里,突然下雪了。在临街窗下,本来周身还是嘈杂的,雪这么一落,却感觉那么静。那时生活困顿,眼睛不清澈,心也迷离。这一场夜雪,像一篇安静的信,如此深婉,让人眷顾。坐在窗前下,烹茶,仰头看雪,欢喜得像个孩子。
  《二十四诗品》中有言:“采采绿水,篷篷远春。”多好啊,窗前小坐,茶在杯,远山一抹,茶水初绿,落雪初生。仿佛绢本设色,山水立轴,看到画中人,煮雪烹茶,只等一个有约的人来。
  中国人生来就是一个诗性的民族,那些诗句藏在片片飞雪之中,那些暖意飘在阵阵茶香之中。
  “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南宋的辛弃疾正写着茶诗,一笔一画,望君归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还有陆游,看着窗外落絮,在暖室之中,静静地陪着小猫。煮雪烹茶,香生玉尘。你自懂,一杯雪,萦怀之深、眷念之切。
  古人喜欢用雪烹茶,檐角楼头,花瓣树梢,凡是未落地之雪,都可以用来煮茶。这是最为美妙的事情。
  唐朝钱起有诗句“竹下忘言对紫茶”,是我非常喜欢的,只因为“忘言”。人生的美意,只看溪边雪卧石,只看小园草自新,只看窗前茶对月,哪还需要什么言语,与一人对坐对饮,与一杯一茶宁静相守。
  闲坐一室,静消半日。围炉,加炭,生火,扇风,一时之间,茶汤已沸,饮一口齿间留香,听一院落雪敲竹,看一场飞花漱漱,留一段踏雪寻梅,人间清趣,此生清欢。
  曾在辛弃疾的笔下,和一人走过断桥残雪,相悦而行,“伴先生、风烟杖屦”,最终也能在钱起诗句中,守一杯暖茶,尘心洗尽,看流霞斜影,美好到“忘言”,就足够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