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审批开闸 造车新势力谁获益
【发布日期:2019-01-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朝晖】
蔚来ES8在2018年已累计交付11348辆,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领先位置。
新能源车造车资质审批在停滞了近20个月后,终于于近日重新开启。日前,河南森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源”)等三家车企相继获得国家发改委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并由此成为1月10日《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前最后一批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的新能源企业。然而,时至今日,尚未有一家造车新势力企业获得资质的核准。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审批的再次放开,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不过,造车新势力要想在《规定》下顺利获得资质,仍然并非易事。
18家企业已获批
1月9日,森源收到河南省发改委关于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核准的批复。据此前消息,河南省许昌市相关单位已经规划了3000亩用地,作为森源乘用车生产基地。
1月8日,康迪电动车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迪”)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正式获得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同日,江苏省发改委也正式核准了江苏国新新能源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国新”)年产7万辆碳纤维轻量化纯电动乘用车项目。
康迪、国新和森源成为继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等15家车企之后,第16、17、18家获得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康迪、国新以及森源的造车项目不是国家发改委直接核准的,而是国家发改委委托江苏省和河南省发改委核准,核准时间赶在《规定》正式生效前。
实际上,早在此前国家发改委暂停新建新能源生产资质之前,这三家企业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已走完了国家发改委的评审程序。此次三家企业获得核准,更像是国家发改委的一次“补录”。
准入门槛明降暗升
据了解,《规定》取消了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全面改为地方备案管理,其中整车类投资项目由省级发改部门备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由核准时代进入备案时代。
表面上看新规将管理下放,但是实际上却提高了准入门槛,根据要求,新建的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项目,若是生产乘用车,则建设规模不低于10万辆。
《规定》要求,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以设计研发企业为主要法人股东的,上两个年度累计境内外市场销售并登记注册的数量大于3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或上两个年度纯电动汽车产品累计销售额大于30亿元。
单是以上一项针对企业法人股东的标准就已经将造车新势力排除在外了。记者注意到,造车新势力背后的法人股东普遍为科技研发类企业,且大部分造车新势力仍未实现量产交付。
资质前景仍坎坷
对于造车企业而言,即便能够满足《规定》,也只是走完了资质之路的第一步,在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后,自身的产品还需要得到工信部的准入。工信部对于新建企业的约束效应仍然存在,且要求依然严格。
同时,造车资质也并非终身制。按照要求,对于停产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工信部将予以公示,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重新经过工信部核查。
由此可见,造车新势力要想在短期内解决资质问题,所能依靠的路径仍然只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收购拥有资质的“壳”车企间接获得资质,另一条是与现有的车企合作代工生产。相对而言,后者无疑拥有更快的效率。
此前,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企业蔚来就选择牵手江淮汽车推进自身的量产交付进程。根据蔚来最新公布的数据,蔚来ES8在2018年已累计交付11348辆,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领先位置。
近期,“代工模式”迎来政策利好。2018年12月,工信部发文称,“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这意味着,工信部首次明确许可汽车产业“代工”模式。
不过,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指出,国家出台的新规定,前期往往主要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具体落实下来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新势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政策的利好。
随着外资和合资品牌纷纷加速在国内布局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显然已经没有时间在资质问题上等待太久。1月7日,电动车巨头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正式开工建设,工厂将量产包括极具市场竞争力的Model 3等系列车型。
业内人士表示,从政策的走向来看,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0年会全部退出,而同期大量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也会相继投放市场,造车新势力的最后窗口期就在2020年。如果新势力企业在2018-2020年这三年里不能尽快拿到入场券,势必会在未来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
|
- 市总工会助力木兰溪生态文明发展项目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
- 湄洲岛生态低碳发展案例再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 大爱和平 文明互鉴 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举行
- 灵华线羊角寨隧道上演“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