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春节送礼习俗变迁
【发布日期:2019-01-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今年不准备回老家过年,在城里虽然也贴春联、包饺子、打麻将,不知为何却还是觉得年味不甚浓。所缺失的那种“年味”是什么呢?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发现,年味它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儿时记忆里,从春节前好长一段时间开始,一直到正月里,父母带着我去各种人家里拜年、送上年货礼物。也有许多人陆续来家里,闲坐聊一会儿天,然后送上“一点薄礼”。儿时觉得这些拜年送礼、收礼极其无聊又费时,长大了却觉得在那些记忆中,别有一种热闹的、不孤单的“年”意。
  礼物,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就是“关系”的一种象征性的凝聚。通过礼物的互换,我们反复确认着彼此关系的存在。在老家春节的走亲串友、互赠礼物的过程中,孤独感被减轻,是因为串门、送礼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正在经营和维护着“人际网络”。人际网络带来的安全感,是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无法给予的。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是中国人过年过节标志性的行为。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中国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数码产品乃至购物卡……

       50年代 一筐馒头回娘家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60岁的王女士为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走亲戚的情景。她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
  60年代 红宝书走遍天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家住城区的张先生说:“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 三件宝物才算铁

       这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春节礼品了。但是礼品本身仍旧存在,比如结婚,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80年代 拎包点心走亲戚

       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张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稍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 烟酒从来不分家

       这个时代,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一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收礼的人也喜欢,即便是自己不抽烟喝酒,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00年代 送礼就送脑白金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随同升值。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春节礼物的一员,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有高档烟酒等。
  10年代 数码不够再送卡

       10年代,送礼是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更多价值不菲却又别具一格的产品进入礼品市场,比如数码产品,手机、相机、DV、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书画作品、瓷器、玉器等也成为新宠,虽然不必是古董,但也显出了送礼者的用心。出现于00年代的购物卡、代金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           

                       (晚晚/文)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